第16章 理念不合(1/2)
李小龙从心生回港拍电影的念头开始,对自己的电影就很有要求。
当初向邵氏电影公司提出的合作条件中,除了1万美刀的片酬,还有修改剧本的权力,以及每部影片的制片费不能低于60万港币。
这三个条件,邵氏电影公司每一个都很难答应。
首先是片酬,邵氏电影公司执行的大制片厂制度,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公司的员工,片酬上要一视同仁。
此时,邵氏电影公司力捧的当红武侠小生狄龙和姜大卫,片酬都只有1万港币。
狄龙和姜大卫主演的新独臂刀和拳击,在1971年港岛电影票房榜上,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二位,成绩相当亮眼。
李小龙虽然靠着出演青蜂侠,在港岛也拥有一定名气,但是毕竟没有扎实的票房成绩傍身,他的1万美刀片酬的要求,在邵六爷看来,是扰乱邵氏电影公司片酬制度的行为。
要是答应了他这个要求,那狄龙和姜大卫要求涨片酬,邵六爷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李小龙要是真能和邵氏电影公司签约的话,他的电影,邵氏电影公司肯定也会安排最好的导演执导。
大导演都有自己的脾气。
邵氏电影公司现如今的导演头马,是大导演张彻,他可是港岛电影圈第一位“百万导演”。
李小龙如果与他合作,至少前两部电影,怎么都不可能超过他去。
如果李小龙和张彻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邵六爷大概率做不出调换导演的决定。
至于第三个条件,邵氏电影公司更不可能答应。
邵氏电影公司之所以极力挤压演员的片酬,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制片费,为公司攥取更大利益。
在此之前,邵氏电影公司投资最高的电影,制片费也没有超过30万港币的。
李小龙要求,他的电影制片费不能低于60万港币,是邵氏电影公司投资最高的电影的两倍,也属于扰乱公司经营策略的行为。
就像现在,邵氏电影公司探听到,李小龙的第二部电影的大致内容,立即攒局,筹备了一部名叫马永贞的影片。
精武门的故事背景,是在民国初年的津门。
马永贞的时代背景要稍早一点,属于清朝末年的沪海,主角马永贞,和霍元甲、黄飞鸿一样,都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武术家,都有抗击洋人的英雄事迹流传。
马永贞和霍元甲、黄飞鸿、陈真一样,身上都有民族英雄的属性。
邵氏电影公司认为,唐山大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李小龙武打招式的写实性,与现如今武侠片繁复花哨的武打动作截然不同,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新鲜感。
于是,为马永贞也邀请了一位拥有武术背景的主角。
马永贞的主演陈观泰,是大圣劈挂门传人,曾经获得过第一届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
马永贞由邵氏电影公司现如今的导演头马张彻执导,当红武打小生姜大卫作配,配置堪称豪华。
赶在精武门制作完成之前,在港岛上映,用了18天的放映期,斩获200万港币票房,算是小火了一把。
马永贞是张彻执导的电影中,唯一一部票房突破200万港岛的。
之所以只能算是小火,主要是因为前面有唐山大兄的319万港币票房成绩做为对比。
后面还有精武门和猛龙过江。
邵氏电影公司想方设法继续围剿嘉禾电影公司。
嘉禾电影公司,专心致志制作精武门,准备用实实在在的票房成绩,突破邵氏电影公司的围剿。
精武门开拍之后,拍摄进度一直磕磕绊绊。
主要原因,就在于导演罗威,和主演李小龙,经常为拍摄问题,爆发剧烈争吵。
他们两個人的矛盾,连在嘉禾电影公司高层排行前五名的制片经理刘亮花,都无法调节了。
只能让周文怀亲自出马,坐镇片场。
有周文怀坐镇片场,罗威和李小龙,虽然仍旧经常有矛盾发生,但是至少不再会因为争吵,而肆意耽搁拍摄进度。
嘉禾电影公司虽然为精武门准备了高达100万港币的制作费,但是其中有二三十万,要用在影片上映前后的宣传发行上,真正能用于拍摄制作的,还是在80万港币左右。
拍摄进度每耽搁一分钟,都是一份经费被浪费掉了。
周文怀在电影制作上,要比邵六爷大方很多,但是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罗威和李小龙,如此这般让经费空烧。
赵任飞也主动承担起调教罗威和李小龙矛盾的角色。
之所以有资格这样做,是因为他现在是李小龙的入室弟子,在李小龙面前有一定的话语权。
前面的文戏部分,拍摄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好歹拍完了。
到了重头戏——打戏部分,罗威和李小龙的分歧,连周文怀都难以调节了。
和吴家骧不太懂武打戏份的拍摄不同,罗威有丰富的武侠片拍摄经验,对武打场面,有自己的要求,和动作指导韩英杰,也有过默契合作。
李小龙虽然已经用唐山大兄,证明了实战风格的武打场面,更能吸引观众。
但是,罗威和韩英杰,多年形成的老思想,却不是能被一部电影扭转的。
罗威刚刚拍完的那部金旋风,就还是典型的新派武侠片,武打场面和这个时期一般的武打片没有什么差别。
没有因为唐山大兄的成功,立即
当初向邵氏电影公司提出的合作条件中,除了1万美刀的片酬,还有修改剧本的权力,以及每部影片的制片费不能低于60万港币。
这三个条件,邵氏电影公司每一个都很难答应。
首先是片酬,邵氏电影公司执行的大制片厂制度,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公司的员工,片酬上要一视同仁。
此时,邵氏电影公司力捧的当红武侠小生狄龙和姜大卫,片酬都只有1万港币。
狄龙和姜大卫主演的新独臂刀和拳击,在1971年港岛电影票房榜上,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二位,成绩相当亮眼。
李小龙虽然靠着出演青蜂侠,在港岛也拥有一定名气,但是毕竟没有扎实的票房成绩傍身,他的1万美刀片酬的要求,在邵六爷看来,是扰乱邵氏电影公司片酬制度的行为。
要是答应了他这个要求,那狄龙和姜大卫要求涨片酬,邵六爷没有任何拒绝的理由。
李小龙要是真能和邵氏电影公司签约的话,他的电影,邵氏电影公司肯定也会安排最好的导演执导。
大导演都有自己的脾气。
邵氏电影公司现如今的导演头马,是大导演张彻,他可是港岛电影圈第一位“百万导演”。
李小龙如果与他合作,至少前两部电影,怎么都不可能超过他去。
如果李小龙和张彻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邵六爷大概率做不出调换导演的决定。
至于第三个条件,邵氏电影公司更不可能答应。
邵氏电影公司之所以极力挤压演员的片酬,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节省制片费,为公司攥取更大利益。
在此之前,邵氏电影公司投资最高的电影,制片费也没有超过30万港币的。
李小龙要求,他的电影制片费不能低于60万港币,是邵氏电影公司投资最高的电影的两倍,也属于扰乱公司经营策略的行为。
就像现在,邵氏电影公司探听到,李小龙的第二部电影的大致内容,立即攒局,筹备了一部名叫马永贞的影片。
精武门的故事背景,是在民国初年的津门。
马永贞的时代背景要稍早一点,属于清朝末年的沪海,主角马永贞,和霍元甲、黄飞鸿一样,都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武术家,都有抗击洋人的英雄事迹流传。
马永贞和霍元甲、黄飞鸿、陈真一样,身上都有民族英雄的属性。
邵氏电影公司认为,唐山大兄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李小龙武打招式的写实性,与现如今武侠片繁复花哨的武打动作截然不同,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新鲜感。
于是,为马永贞也邀请了一位拥有武术背景的主角。
马永贞的主演陈观泰,是大圣劈挂门传人,曾经获得过第一届东南亚国术比赛冠军。
马永贞由邵氏电影公司现如今的导演头马张彻执导,当红武打小生姜大卫作配,配置堪称豪华。
赶在精武门制作完成之前,在港岛上映,用了18天的放映期,斩获200万港币票房,算是小火了一把。
马永贞是张彻执导的电影中,唯一一部票房突破200万港岛的。
之所以只能算是小火,主要是因为前面有唐山大兄的319万港币票房成绩做为对比。
后面还有精武门和猛龙过江。
邵氏电影公司想方设法继续围剿嘉禾电影公司。
嘉禾电影公司,专心致志制作精武门,准备用实实在在的票房成绩,突破邵氏电影公司的围剿。
精武门开拍之后,拍摄进度一直磕磕绊绊。
主要原因,就在于导演罗威,和主演李小龙,经常为拍摄问题,爆发剧烈争吵。
他们两個人的矛盾,连在嘉禾电影公司高层排行前五名的制片经理刘亮花,都无法调节了。
只能让周文怀亲自出马,坐镇片场。
有周文怀坐镇片场,罗威和李小龙,虽然仍旧经常有矛盾发生,但是至少不再会因为争吵,而肆意耽搁拍摄进度。
嘉禾电影公司虽然为精武门准备了高达100万港币的制作费,但是其中有二三十万,要用在影片上映前后的宣传发行上,真正能用于拍摄制作的,还是在80万港币左右。
拍摄进度每耽搁一分钟,都是一份经费被浪费掉了。
周文怀在电影制作上,要比邵六爷大方很多,但是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罗威和李小龙,如此这般让经费空烧。
赵任飞也主动承担起调教罗威和李小龙矛盾的角色。
之所以有资格这样做,是因为他现在是李小龙的入室弟子,在李小龙面前有一定的话语权。
前面的文戏部分,拍摄过程虽然磕磕绊绊,但好歹拍完了。
到了重头戏——打戏部分,罗威和李小龙的分歧,连周文怀都难以调节了。
和吴家骧不太懂武打戏份的拍摄不同,罗威有丰富的武侠片拍摄经验,对武打场面,有自己的要求,和动作指导韩英杰,也有过默契合作。
李小龙虽然已经用唐山大兄,证明了实战风格的武打场面,更能吸引观众。
但是,罗威和韩英杰,多年形成的老思想,却不是能被一部电影扭转的。
罗威刚刚拍完的那部金旋风,就还是典型的新派武侠片,武打场面和这个时期一般的武打片没有什么差别。
没有因为唐山大兄的成功,立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