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地府宏愿(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去触碰那些个东西。  

就这样,夏烨继续与左若童对阵,由于他本身便是“绝顶”,也便渐渐将左若童压制,这是绝对实力的问题,更何况左若童此刻还并没有自己的意识。  

轰——!!!  

而随着最后一拳的轰出,左若童也终于落败,原本这一战的结果被夏烨改写,直接将对方的“逆生状态”给轰散!  

下一瞬,白光收敛,左若童瞬间从青年模样变得如风中残烛、垂垂老矣,一如当初情形。  

而与此同时,周围的一应幻象也全都消散,就连原本的道观也不复存在,周遭一片空荡,只有身后一扇进入的大门、以及对面两女的灵魂还依然尚存。  

这时候…  

“左前辈…”  

看着面前倒地的老者,夏烨轻唤了一声,然后立马冲上前去检查起来。  

“还好,灵魂尚还稳定,真炁肉身也并无大碍,只是灵魂之中有什么东西散了,应该是她们所种,用来进行控制的…”  

他看了两个女人一眼,双眼眯了起来。  

紧接着,他的掌心蓝光浮现,便开始将力量探入进左若童的灵魂,开始探索其记忆,想要看看其到底为何没死、当初发生了什么。  

然而…  

“嗯?”  

在查看了片刻后,夏烨眉头忽然一皱,他发现左若童的脑海里竟只有之前身死的记忆、直到闭眼一刻,之后便什么都没有。  

他仔细检查了许久,最终确定这并非是有任何外部干扰或者人为清除的情况,似乎左若童的确自那以后便一直是无意识状态,直到如今。  

“如此说来,左门长或许一直都在这内景之中,只是恰好被端木瑛或者曲彤给找到了?”夏烨推测,眼下看应该只有这一种可能。  

而从之前的记忆来看,左门长的确是突破到了真正的“第三重”,只是因突破并不完全、或许再加上他年轻时本就留下的暗伤,境界虽到,但修为却再无可升。  

当时的左门长突破“第三重”毕竟仓促,对“第三重”的体悟明显不足,加之立马就同无根生一起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导致道心受损,也便再无后续。  

但作为同样突破到了“第三重”的人,夏烨有着完整的体会,自然便能看出左门长当时的缺失,但不管悟的如何,左门长的“第三重”也是实打实。  

而从《九序心法》来说,“逆生第三重”所对应的便是第七序到第九序,左门长无疑是在“第七序”的境界,其名——  

“脱离生死,以身天地”!  

这也同样是夏烨所处的境界。  

而单从这八个字便不难看出,只要突破到“逆生第三重”便已经从寻常生死之中脱离了出来,还能够随时化为“先天之炁”融入天地,本身便已得“长生”!  

再看当时左门长的状态,其的确并非是被强悍外力给攻击至死、而只是被无根生暂破了“第三重状态”,后心如死灰自觉命数已尽,方才促成了看似死亡的结局。  

但从眼前结果以及夏烨自身的理解来看,当时的左门主应该是灵魂自主沉寂,导致本身的“第三重境界”失去了基本的控制,最终自然而然带着本身性命之本源与精华脱离了老朽残躯,游离于天地,又因形似游魂而被收进了内景!  

最后从“逆生三重”的角度讲,这种情况本身也便是达到“第三重境界”后的一种自然而然的“自我修复机制”,毕竟当时左门长的肉身已经腐朽,本身又存有伤病…  

在他选择“放弃”的一刻,“自我修复”自然也便从“修复他原本的身体”变成了“带着所有的本源脱离”。  

这一点,如今的夏烨也同样能做到,因此他非常清楚。  

而由于失去了本来的肉体,左门长便需要吸收外界的“先天之炁”来进行身躯的重塑,但他本身的灵魂又已经沉寂,也便只剩下漫无目的地游离。  

“嗯…”  

“而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左门长本身的气息也依旧强大,在进入内景后便自然成为了一盏巨大的‘明灯’,只要修为足够强者来到了他的附近,便必然会察觉到他的存在。”  

夏烨分析,这或许也便是左门长落入到端木瑛手里的原因。  

“嗯,如此一来一切便通了,虽不能实证但应该也八九不离十,而端木瑛和曲彤选择将左门长作为这蜂巢核心之一的目的,或许便是想营造出一个景中之景、也即完全由她们所操控的内景!”  

又再度用“明理”观察了一下这蜂巢的核心,夏烨越发确定,紧接着他便看向了端木瑛,不禁在猜想其如此做的目的…  

他记得,端木瑛当时的理想是:  

想要这世间没有她救不了的人,只要这人还活着。  

“还活着…”  

“对了!”  

按照这个思路,他立刻便明白了这个蜂巢构建的真正意义,在端木瑛的眼里,这或许便是“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只要其能够真正完成,今后天下身死之人只要没魂飞魄散,便都有机会在灵魂被吸入内景之时进入这里,也便保住了最后一丝生机!  

“如果真是这样…那可就是在创造传说中的‘地府’了啊!”  

一念至此,夏烨肃然起敬。  

身为“天庭之主”,身为如今一切的幕后之人,他再清楚不过要做到此等宏伟之事是有多么的困难,但其愿意以一己之力来将之构建,便足以说明其心。  

至于曲彤…或者说王念瑛,其所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