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整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空转身离开山洞,驾云回到齐天殿。  

他刚踏入殿门,便听到殿内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  

哪吒的声音带着一丝急迫:  

“新天条刚刚颁布,那些旧部残余势力若不尽快镇压,只怕他们会借机反扑!”  

杨戬的声音则依旧沉稳:  

“新天条旨在维护三界秩序,若是我们一味以武力镇压,反而会激起更多的反抗,应当以劝导为主,逐步化解他们的敌意。”  

哪吒眉头紧锁,手中的火尖枪微微颤动,显然心中不满:  

“你这种温和手段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若不尽快铲除,后患无穷!”  

孙悟空听到这里,眉头微皱,缓步走进殿内。  

哪吒与杨戬见到孙悟空,立刻停止争吵,同时看向他。  

“两位兄弟,何事争执?”  

哪吒上前一步,语气急促:  

“大圣,新天条虽已颁布,但天庭旧部仍有部分势力藏匿,意图勾结外敌,反攻齐天殿!若不尽快镇压,只怕会引发更大的动乱!”  

杨戬则上前一步,神色平静:  

“大圣,我认为此事不宜操之过急,一味镇压,反而会激化矛盾,不利于新秩序的建立。”  

孙悟空听完二人的话,沉吟片刻,随后点了点头:  

“两位兄弟所言皆有道理。新天条既已颁布,旧部残余势力确实需要处理,但手段必须慎重。”  

“不如这样,我们采取恩威并施的策略,既以武力震慑,又以劝导感化,确保新秩序顺利推行。”  

哪吒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不解:  

“大圣,此话何意?”  

孙悟空微微一笑,解释道:  

“哪吒,你带领一支精锐妖兵,前往天牢外围布防,务必确保旧部残余势力无法与外界勾结,若他们有异动,即刻镇压,不得有误。”  

“好!”  

孙悟空又转头看向杨戬:  

“杨戬,你则负责与天牢中的旧部进行对话,晓以利害,若有愿意归顺者,可给予他们重新为新秩序效力的机会。”  

杨戬微微颔首,神色依旧沉稳:  

“放心!”  

孙悟空满意地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二人:  

“此事关系到新秩序的稳固,两位兄弟务必谨慎行事,若有任何异常,即刻向我汇报。”  

哪吒与杨戬齐声应道:  

“明白!”  

哪吒领命后,立刻点齐本部妖兵,大步流星地走出齐天殿。  

他站在殿外的广场上,目光如炬地扫视着早已集结的妖兵们,手中的火尖枪微微一转,枪尖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他高声下令:  

“兄弟们,即刻前往天牢外围,布下天罗地网!若有任何人意图逃脱,格杀勿论!”  

妖兵们齐齐应声,声音震天动地,随即化作一片黑云,呼啸着冲向天牢方向。  

与此同时,杨戬带着几名亲信,缓步走向天牢,他的步伐从容不迫,神色间带着几分思忖。  

三尖两刃刀斜挎在腰间,刀锋虽未出鞘,却隐隐透出一股凌厉之气。  

他一边走,一边对身旁的亲信低声吩咐:  

“此次前往天牢,目的是劝降,务必以理服人,不可轻易动武。”  

亲信们点头应是,神情肃穆。  

天牢内,昏暗的牢房中,天庭旧部将领们或坐或立,神情各异。  

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露愤懑,有的则眼中闪烁着隐忍的光。  

杨戬走进牢房,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位,天庭旧制已废,妖族新秩序已立,今日我来,是想与诸位谈谈。”  

一名将领冷哼一声,抬起头来,眼中带着几分讥讽:  

“杨戬,你曾是天庭大将,如今却为妖族卖命,可曾想过玉帝在天之灵会作何感想?”  

杨戬神色不变,语气依旧平和:  

“玉帝已逝,天庭腐朽不堪,新秩序乃是三界众生之愿,我今日前来,并非为妖族卖命,而是为三界的未来。”  

“诸位若能认清形势,归顺新秩序,既往不咎,还可继续为新秩序效力。”  

另一名将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低声道:  

“你说得轻巧,我们曾为天庭效命多年,如今妖族当权,岂会真心接纳我们?”  

杨戬微微一笑,目光坚定:  

“新秩序之下,仙、妖、人皆得平等,只要诸位真心归顺,便是我族的功臣。过去的一切,都可一笔勾销。”  

牢房内一片沉默,将领们面面相觑,显然各自心中都在权衡利弊。  

片刻后,一名将领站了出来,声音低沉却带着几分决然:  

“杨戬,我愿归顺新秩序,但有一个条件——新秩序必须确保三界的和平,绝不能再让生灵涂炭。”  

杨戬点头,郑重其事:  

“我以性命担保,新秩序的建立,正是为了三界的和平。”  

见有人带头,其他将领也纷纷表态愿意归顺,但仍有一些顽固分子,冷眼旁观,甚至有人低声道:  

“不过是妖族的缓兵之计,我等岂能轻易相信?”  

杨戬将这些人的神情尽收眼底,心中暗自记下,随后对愿归顺的将领说道:  

“诸位既然愿意归顺,便随我出去,三日后齐天殿将举行封赏大会,诸位将成为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那些将领纷纷点头,跟随杨戬走出牢房。  

杨戬走出天牢后,将那些顽固分子的名单交给了一名亲信,低声吩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