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6章 破门户(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五万铁册军又掉头返回驻地,只有卫雍文带着三万杂兵冒着雨、连夜渡过长江。  

夜里,江面上小船来回,士卒们穿着湿漉漉的衣裳抱着胳膊缩在船上发抖。  

而南京城内,马超然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最后还是披上衣服起来。  

他忧心忡忡地穿过走廊,走到了做法事的灵阁前。  

“下雨了,会不会影响这场法事?”  

“王笑这妖孽命硬,感知到贫僧要取他的命…马相放心,贫僧可以镇住他,不过,这灵阁内还要再添一些供品…”  

远处,马叔睦站在阁楼上看着这一幕,眼神有些落寞。  

有美人走到窗前,环住他的腰。  

“二郎又不陪人家,站这里看什么?”  

“没看什么。”马叔睦回过头,捏住她的下巴,道:“你真的很美,服伺我也服伺得很好。”  

那美人眼中浮起一抹娇媚,很快,却又变为痛苦。  

“二郎,痛…松手…”  

马叔睦没有松手,紧紧掐着她的脖子,道:“可惜我要离开南京了,不能带上你,今生,我们缘份已尽…”  

雨下了整整一夜,天光渐亮。  

马超然又供上了许多金银,终于入睡。  

马叔睦处理了爱妾的尸体,转回书房。  

南京城外,没有屋檐遮头的流民们躲进树林,盼着这场雨早点过去。  

卫雍文也终于把三万杂兵渡到了长江北岸,踩着泥水,向滁州城赶去。  

在他们身后,有将官高喊道:“我们回南边,把剩下的船只全都凿穿!不要给北楚的逆贼留下一艘船!”  

“是!传令下去,凿穿剩下的船只…”  

十月二十三日,秦山河率北楚西路大军攻至芜湖,丁泽威退守太平府。  

短短半日,芜湖守军投降。  

至此,北楚西路大军距南京之前已隔了一个太平府。  

同时,中路的秦山湖已率军攻至滁州城下。  

秦山湖当日便下发檄文,告谕城中文武,如无欺男霸女之劣迹者,可安心受降。  

北楚军这一路打过来皆是如此。  

有时遇到清廉正直的官员开城投降,直接纳降再清算。  

也有遇到跋扈军阀与贪官劣绅,这时候往往城中百姓有趁夜开了城门,北楚军直接杀入城中。  

秦山湖最怕遇到的那种就是平日里清廉正直、却又死脑筋的,有些文官颇受百姓爱戴,又要维护社稷正统,能带着满城人负隅顽抗;有些武官体恤士卒,麾下将士愿为其效死,也是死战不降…  

这些人虽然不多,但总是有的。  

秦山湖怕他们倒不是怕打不过他们,他怕的是每次把这些人杀掉,心里都觉不是滋味。  

这次,秦山湖就在滁州城外遇到了卫雍文。  

他抬着千里镜看着卫雍文的军阵,有些奇怪起来,嚷道:“怪了,这三万人怎么不进城据城而守,驻扎在城外算咋回事?瞧不起老子?”  

卫雍文当然也想进城守滁州。  

但如今滁州城的守将是丁泽威的副将洪孝思,他担心卫雍文进城后投降,害了丁泽威的家眷,于是下令封死城门。只派人每日吊下一些米面给援军。  

卫雍文又怒又无奈。  

他虽挂了兵部尚书之衔,但匆忙上任,地方军阀根本不买他的账。  

若是大怒而走,一则长江北岸的船只已经被毁,并无船只可返南岸;二则一旦滁州失守,则丁泽威必定不能安心与秦山河决战…  

为了南京的安危、为了陛下的安危,卫雍文只好把这口气咽下,率军在滁州城外驻守。  

他真不是瞧不起秦山湖,他每次望向对面的北楚军,也实在不知这一战要怎么打…  

秦山湖并未马上发起攻势,只派探马打探情况,又与军中参谋夏向维商议。  

夏向维看过情报,长叹了一声。  

“怎么?”秦山湖道:“这姓卫的是什么名将不成?很难打?”  

“没什么。”夏向维又叹了一声,喃喃道:“只是觉得卫雍文这些人太可怜了。”  

他思来想去,又道:“秦将军不如停战一日,我去劝降他吧?”  

“军情如火,可耽误不得。”秦山湖道:“可别等秦山河、林绍元他们把太平府、扬州都打下来了,老子还在这滁州城外。”  

“就一日。”夏向维有些无奈,道:“卫雍文的兵粮一日都撑不过,到时不战也就自溃了…”  

雨不算大,只是连绵不绝,下个不停。  

就是这样的雨天,夏向维与卫雍文战场上相见。  

隔着三十步远的距离,夏向维看向雨幕中的老者,喊道:“我们并非完全不接受投降,只要是未曾虐民的文武官员,皆可投降。洪孝思不降,反而封闭城门,生怕百姓与我们接触,可见平日必定倒行逆施。卫公一世清名,何苦为这等小人守城,反害了将士性命?”  

卫雍文道:“老夫守的是大楚的正统社稷,不是洪孝思。”  

“卫公是对我们有顾虑才不降吗?”  

“你激我也无用,老夫知道你们行军南下,一路清算官员、整顿吏治。老夫这一生光明磊落,不怕人查。”  

“那就请卫公保全士卒百姓性命,降了吧。”夏向维道:“这一路而来,请降者无数,十之七八都被我们惩处。让晚辈开口相劝的,卫公是第一个。”  

卫雍文沉默了许久,忽然问道:“年轻人,在你眼里,老夫很蠢吧?”  

“实话实话,在晚辈眼里,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