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8章 心难测(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头,又道:“让侯方域别再纠缠香君,也别再让我听到有一句诋毁我们的话。”  

“是,下官明白了。”  

“你也别再和我爹来往,滚。”  

侯恂没想到自己姿态都放得这么低了,这女人还一点面子不给,再次恼怒起来。  

但多年的宦海沉浮给了他极好的涵养,终究还是拱了拱手,应道:“是,下官告退了…”  

他一路由侍卫领着出了晋王府。  

然后,直起腰板。  

——哼,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但今日终于了结了与晋王身边这个小人的恩怨。  

总之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这楚朝终于有自己这士大夫的一席之地了…  

侯恂这般想着,脸上的恼怒之色尽去,换上一副铁面无私的表情,重新展现出了一代清廉高官的气势…  

那边顾横波站在回廊上,只觉十分得意。  

她仰起头,微摊着手,踮起弓足又转了几个圈,不由开心地笑了起来。  

——这就是晋王的威风啊,倚仗着他,那些往日里看不起自己这些人、高高在上肆意践踏自己这些人的士绅权贵也只能乖乖低头…  

然而笑着笑着,她脸上的笑容渐渐又收了回去,慢慢浮起有些哀伤的情绪。  

“好没意思啊。”  

她心里叹着,转头向大堂上看去,忽然发现哪怕已经能借他的威风了,心里还是空落落的,原来,自己想要的是王笑这个人…  

在姚启圣弹劾了贺琬的三天之后,原南京户部尚书、如今北楚都察右佥都御史侯恂也弹劾了贺琬,要求重惩贺琬之罪。  

侯恂不同于姚启圣那种小官,素来有名望,此事一出,满朝皆惊。  

一开始,朝臣们还心有顾忌,心想贺琬这事受益的可是晋王一党,怎么敢弹劾晋王一党呢?  

然而他们又观望了两天,发现晋王只是把侯恂的折子留中不发。  

越来越多的官员敏锐地把握到了其中的微妙,纷纷上书要求严惩贺琬…  

可王笑的反应还是很奇怪,把所有关于这些事的折奏都留中。  

很快,白义章率先反击,上奏折请封王康为郡王。  

至此,一场朝堂之争拉开序幕。  

有不少官员认为看不透晋王的心思,明哲保身,转而埋头推行新政,避开这场纷争。  

又有不少官员认为,谁能猜透晋王的心思,谁就能青云直上,一股脑地扎进这场朝争。  

于是北楚朝堂上形成了奇怪的氛围,一方面是新政已经推行下去,许多务实的官员都在忙着新政之事;  

另一方面,朝堂上关于贺琬贩买黑奴是擅自作主还是正常贸易、王康是否该受牵连之事争论不休。  

争论越来越激烈,就连许多士绅的目光也从新政上转移到海贸之事上来。  

各种议论甚嚣尘上。  

什么“海贸是巨利,以王家、贺家为首的那些国商就是图贪海贸巨利,已对田地不感兴趣”之类的…  

这边才听说“贺琬贩运黑奴往新大陆开采金银”,那边又听说“贺琬是被蕃商骗了,金银都是被蕃商挖走了…”  

很快就有士绅反应过来,请族中为官者上书弹劾贺琬与王康,认为应该罢免王康在官营贸易商行的职位。  

更聪明的则认为应该封王康为郡王,并不再管理官营外贸商行。  

紧接着,又是姚启贤上书,认为官营外贸商行应该只保留烟草、矿业等生意,其它的生意可放开给民间商行,并筹建关税衙门进行管理。  

很快,有人发现朝廷正在招募大量的儒士,似乎要有出海的大动作。  

一个个议题应接不暇…  

大家本来都对海外蛮夷不感兴趣,但不管是要弹劾贺琬,还是要维护晋王一党的利益,都必须对海外之事有所了解。  

于是往日里只懂“佛郎机”的官员渐渐也能谈论几句“荷兰英国西班牙,欧洲非洲新大陆…”  

可惜,谈来谈去,大部分人最后也只能疑惑地问一句“晋王还不表态,到底在想什么?”  

四月十八日。  

贺琬终于以进京述职的名义从琉球赶回京城。  

他没进京之时就知道了眼下这场针对自己的风波。  

他本来是不怕的,一进京就赶到晋王府求见,打算当面解释清楚。  

然而,王笑并没有见他,只派人告诉他明日参与早朝。  

贺琬开始有些心慌,他不知道晋王到底在想什么。  

他想去王家求见王康、王珍,或去见一见小柴禾。  

转念一想又不敢。  

他回到贺家走了一圈,这是收复京城后王笑特意赐还给他的宅院,眼下已没有人住,但贺琬知道,这空荡荡的商人宅邸已容不下自己的志向。  

这天夜里,贺琬翻来覆去睡不着,又起身又到了五丰街。  

五丰街的那家笑谈煤铺已经没开了,对面的茶楼却还在。  

贺琬拍开茶楼的门,随手丢了一大锭银子给睡眼朦胧的小二,走到楼上。  

这里的格局没有变,他走到窗前,在第一次与王笑相见时的那个临窗的位置上坐下来。  

他闭上眼,回想着当日的场景…那一年,晋王还是个十五岁的少年,显得有些稚嫩。  

就是在这里,壶中沸水滚烫,壶盖上豌豆翻腾,他们畅谈着未来的事业…  

当时又何曾想到今天竟能做到这一步?  

时至今日,那时十五岁的少年已手握天下权柄,而他贺琬也督统北楚水师、坐镇一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