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大生意(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各种各样的花饰,雕刻得极为精湛,想必是为了不让人仿造。  

边缘处有一行编号,下面有一行小字“中书省奏准印造,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百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大楚宝钞已停用了百余年,姚启圣也是第一次见,闻了闻,道:“这是桑皮纸?”  

“是。”徐维道:“把废弃的公文打成纸浆作为配料,可使得钞纸的颜色呈这种特有的青灰色,难以仿造。”  

他又指了指上面的印泥,道:“姚大人可知这印泥有何特异之处?”  

姚启圣抬起宝钞对着阳光看了看,眼睛更疼。  

“有防伪暗记…这印泥也不是朱砂印泥。”  

“不错,这是硫化铅,市井少见。”  

“是,印制宝钞,防伪是紧要关节。”  

徐维道:“大楚宝钞通行初期,在民间流通顺利。姚大人可知为何到了最后却又被废止了?”  

“我认为,在于‘只发不收’,朝廷以宝钞支付俸给军饷,收税却只收新钞或干脆不收。民间的宝钞用旧以后也不能兑换,致使百姓越来越不愿使用宝钞。”  

“是啊。”徐维点点头,道:“我到经改司比姚大人早两天,范大人曾和我说过另一个原因,姚大人可想得到?”  

姚启圣想了想,忽然想到银库里那六百万两白银,猛得灵光一现,道:“原来如此!这六百万银子就是与宝钞挂钩的,依然会用在治河款、或边地的军饷上,但会以宝钞的方式来发?”  

徐维侧点点头,心道难怪范大人要把他从户部调到经改司,果然是才思敏捷。  

“按范大人的说法,这叫‘准备金’,宝钞不是想发多少就发多少的,需要…”  

徐维话到一半,忽然见到长街上有一个身影走过,他不由眯了眯眼。  

——那人有点眼熟,在哪见过?是南京来的人吗?  

然而下一刻,他定眼一看,那个身影已经消失在人群之中…  

于是同时,侯方域正在官营外贸商行里拟订今年与江南的贸易计划。  

忽然,他听到外面有争吵声传来,赶到窗边一看,只见几个户部官员正在与商行里的几个老帐房争吵。  

今天王康不在,但那几个户部官员也不敢太过嚣张,只是神态显得十分焦急。  

“国商国商,总归是为朝廷办事的商行。这每年给国库的分成都是早定好的,前两年都给的利索,今年怎么就没有了?”  

“这位大人,我们都说了许多遍了,朝廷的那部份分红我们已经给过了,该交国库的银子都已经交了…”  

“分明就少了六百万两…”  

“大人你听我说…”  

“经改司什么经改司,我们户部就是没收到…”  

侯方域皱了皱眉。  

他才不会出面去解释,这件事他看得很清楚。  

——六百万两银子的大事,上头的高官交割得清清楚楚。户部怎么只可能派几个小官来办?还特意选在王老大人不在的时候?  

无非就是哪位户部的高官故意派人来吵上两句,为的就是给经改司一点难堪,以免这事成为每年的惯例。  

自己若真跑出去解围,必是被人奚落一番,害范大人颜面无光…  

但侯方域看得明白,商行里的那几个老帐房却看不明白。  

这些老帐房不懂官老爷们的弯弯绕绕,被人逼急了,竟是真把交接的帐目又拿出来。  

“大人们请看,这笔六百万的银子就是经改司提走的!你们都是朝廷的衙门,银子给朝廷了,就与我们无关…”  

忽然。  

“咦,这一百万两的分红又是什么?”有名户部官员轻呼了一声。  

场面忽然诡异地安静下来。  

那些户部官员忽然就不敢再闹了,灰溜溜地转身就走…  

隔着一条走廊,侯方域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幕,皱了皱眉,思索起来。  

——这几个户部官员跑来是想敲打经改司,这只是官场上习以为常的小事,不算什么。但看他们最后走掉的样子…倒像是真发现了这外贸商行的帐目有什么问题?  

有问题,但不敢吱声?  

一百多万两?这种国库紧着银子用的时候,提走一百多万两做什么?  

莫不是王老大人私吞了这一百多万两不成?  

可笑…  

与此同时,杨全望走进了离银库胡同只隔两条街的一座宅子。  

他是太平司出身,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身穿丝绸,举止间颇有豪气。  

由下人引着一路走进大堂,他向一个三十岁左右的男子拱手道:“公子。”  

这公子名叫马伯和,面容英挺,此时盘腿坐在那里,也能看得出来他身量矮小。  

他虽是这副矮小的身躯,脸上的表情却莫名地让人感到压迫感。  

“坐吧。”  

杨全望在厅中落座,开口道:“如今京城已被伪朝攻下,公子还是及早回南京为好,大人说,可以为公子谋一个太平司同知的位置。”  

马伯和道:“我在做的事若能成,区区一个太平司同知,我不看在眼里。”  

“可是就连温大人都失手了,他反倒还把自己害死。”  

“那是他蠢。”马伯和道:“刺杀只是小道。要对付王笑,要能看到这个人的根基在哪里。”  

杨全望道:“我不明白。”  

“我近来一直在想,王笑的权柄是从何而来的?”  

马伯和缓缓道:“最开始是锦衣卫,他通过锦衣卫抄家,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