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5章 幽居者(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照顾孩子一晚上…她就当是自己大方,让他陪陪儿子。  

这个小床是缨儿以前当贴身丫环时睡的,缨儿个子小巧玲珑,床铺也不大。  

但布木布泰却是身材高挑,只好蜷缩着腿躺着。  

她迷迷糊糊睡着过去,睡梦中还是感到对睡这样的小床感到不快。  

她终究不是一个睡在外间就能心满意足的小丫环…  

一觉醒来,已经是天光大亮。  

布木布泰有些惊讶于自己能睡得这么沉,低头一看,见身上披着一床被子,却不知是王笑还是苏茉儿夜里过来盖上的。  

下一刻,她猛然惊醒,想到孩子竟然一整夜没有哭闹。  

忙不迭起身一看,却见王笑抱着孩子正在屋里缓缓踱步。  

王玄烨今天气色好了许多,老老实实地趴在王笑肩头,懒洋洋的样子。  

布木布泰见此场面,突然心里一紧,害怕这孩子有了爹忘了娘,怕王笑把孩子的感情也全抢走。  

但王玄烨已经听到动静,回过头来,嗡声嗡气道:“额娘醒了哦…我吵醒额娘了吗?”  

布木布泰摇了摇头笑了笑,柔声道:“没有,额娘是自己醒的。”  

“额娘,这个就是爹爹吗?没良心的爹爹吗?”  

一句话,王笑与布木布泰都愣了一下。  

王玄烨已经向布木布泰张开手,央求道:“额娘抱抱…”  

王笑微微苦笑,把孩子交回她手上。  

他知道小孩子没那么快接受一个从没见过的爹。  

——不着急,慢慢来吧。  

至于想把孩子从布木布泰身边接走,王笑不是为了惩罚她,只是不希望孩子跟她学着唯我独尊那一套罢了。  

王玄烨还小,又生着病,倒也不急在一时半刻,王笑打算等半个月后家里人都进京了,先带着他与兄弟姐妹们玩几天,再慢慢接到自己那边。  

也算是给布木布泰一点适应的时间吧。  

这天之后,这个曾经的大清朝太后、大乾朝女皇帝便暂时在王家宅院里隐居下来。  

吴克善没带走孟古青,王笑对此虽有些诧异,转念一想也明白过来。  

他就没打算扣留孟古青,迟早还是要送她回科尔沁,到时布木布泰必要让她传递消息…  

这点小伎俩王笑不放在眼里,就当是科尔沁留了一个人质在京城。  

于是,姑侄二人一个在东府、一个在西府,相比而言孟古青更自由些,王笑没派人禁止她出入,只是出门都有人看着,至于衣食用度,他更不至于苛待她们。  

嗯,王笑倒也想过给她们换个地方…但太麻烦了。  

他懒得处理这种事,想着等王康进京了,让王康再去找个宅院,不是很省事吗。  

毕竟京城刚收复,他还有许多琐事要忙…  

比如,北楚政权定鼎燕京之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济南大量的人员物资要迁回来,还有往后的钱粮也要运输。走漕运还是走海运?走漕运的话运河要大修,银子从哪里来?走海运的话,百万漕工的生计怎么办?  

比如,北方的所有粮食储备已经消耗殆尽,不仅是因为乾朝最后的挥霍,更多的是在经年累月的战乱中被消耗掉,清军退出关外时带走了一部分、焚烧了一部分。而寒冬已至,山西、河北今冬又有灾情,从哪里找银子赈灾?  

再比如,边境要派兵马防御,就算不再修筑防御工事,每天也要消耗许多钱粮,关宁、蓟镇、宣大等地又再次成为了一个可怕的吞金兽…  

总之地盘、人口没多翻一倍,要花的钱粮却是成倍成倍的增长。  

北楚就像是个穷光蛋,把最后一块铜板都花在北伐上,现在翻开兜一看,里面空空如也。  

每次进入皇宫,王笑都有一种穷到骨子里的感觉。  

除了钱粮,北伐战事的收尾,定鼎燕京之后的安排,大大小小的事也一大堆…  

偏他焦头烂额之时,竟有五十三名官员联名弹劾他,弹劾的罪名还很多,什么宫中骑马、夜宿皇宫、结交外虏、私通妇女…  

王笑翻到这些奏书的时候还有些诧异…你向我弹劾我自己?  

他稍微能体会到延光帝当年的愤怒了。  

——国事繁重,你们正事不做,纠着我一点私人小事?  

但他也不像延光帝那样暴跳如雷,他能理解这些人。  

以前是流亡政权,有些事那些清流文官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切以大局为重嘛。现在回京了,气象不同了。  

巍峨的紫禁城,让人一看就想守护它的秩序。  

宫内骑马,马粪落在那价值连城的金砖上,成何体统?  

理解归理解,王笑认为这些人是太闲了,把一大堆的政务分派给他们。  

这种‘不计前嫌、反而委以重用’的态度很快赢得了百官的夸赞,并且又有人前仆后继地弹劾王笑。  

直到十多天后,这些官员被沉重的公务压得透不过气来,同时又有许多没能办好差事的官员被王笑狠狠地贬谪,这场闹剧才得以缓解。  

但也有个别官员,既拼命地完成了王笑压下来的差事,又孜孜不倦地弹劾王笑。  

比如,十多天下来罗德元都熬得形销骨立了…  

王笑也懒得理会,就当没看见那些奏折,照样天天在宫内骑马、忙不过来的时候依旧夜宿皇宫。  

至于与妇女私通,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跟谁私通了…  

“呵,闻风奏事,子虚乌有…”  

偶尔有时间,王笑也会去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