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你造反(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范文程一跤摔得鼻青脸肿,敷了些药之后,他不敢耽误正事,连忙向圜丘祭天台赶去。  

不得不说,他虽然没什么民族大义,但做事确实兢兢业业。  

他才赶到圜丘祭天台北门处,正见到王笑遇刺时的场景。  

范文程愣了一下之后,竟也不如何慌乱,脸上的表情更像是无可奈何。  

别人看不明白,他却看得明白。  

王笑如果有那么好杀,这些年只怕已经死了无数次了…  

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总这样有意思吗?  

范文程是负责操办今天场典礼的,知道那些北楚官吏和将士们做起事情来是何等仔细。  

今天的场面虽然太隆重,看似乱糟糟的,但整个天坛完全是被楚将掌控的…  

混进刺客?  

在场每一个大乾官员,谁养了外室、谁生了私生子,锦衣卫都打探得清清楚楚,能让你把刺客派进来,还带着火铳、弓箭?  

还有一些别的事也渐渐清晰起来…  

为什么那个名叫罗德元的清流正好会遇到吴克善,双方还吵起来?还恰好在回音壁那样的地方?  

这次,自己裹挟了京城民意逼着王笑纳降,是一场阳谋。  

而王笑应对阳谋,永远都只用同一招破解,以诈寻诈。  

他骗大乾朝放他进了城、骗大乾朝把蒙古诸部首领召来,把大乾朝利用完了,却并不想兑现承诺。  

于是有了今日这一出…  

范文程想到这里,只觉嘴里一阵发苦,他没办法揭穿王笑。  

吴克善就是想把妹妹和女儿一起娶给王笑,以谋求长远富贵;  

大乾朝就是有人派了刺客去刺杀王笑。  

这都是无可反驳之事。  

这也是一场阳谋。  

“蠢才!刺杀王笑?怎么会有这样的蠢才?都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到这时,范文程还在想着该怎么补救这件事。  

陛下再想嫁给王笑、获得明正言顺的晋王妃名义怕是难了;  

出了刺客,这大乾朝百官必然要被调查,想要保住官位也不容易了…  

只要不动兵戈,多少还有一点挽回的余地…等等…不会吧?  

——不会有人真以为王笑遇刺身亡了,要起兵造反吧?  

岳乐、博洛前车之鉴这才过了多久。  

不会真有人这么傻吧?  

忽然,范文程听到有杀喊声传来。  

他转头看去,心脏猛地跳了一下,只觉天旋地转…  

乾朝京营十二卫,每卫大概有三千人左右,范承谟与朗保富等几个将领,一共可以调动万余人马。  

这当然不够,但范承谟有信心,一旦王笑身死,舒爱星、阿布奈必然会当机立断,也向楚军发动攻势。  

到时大乾军、蒙古军合计近五万人,攻打两万群龙无首的楚军,他认为是很有胜算的…  

至于布力兵置,范承谟利用其父的关系,安排了三千人驻守天坛南门,又埋伏了三千人在北坛的祈年殿。  

另外还有六千人,埋伏在永定门西侧的慈悲庵附近。  

而王笑只带了六千人来,其中四千人守着永定门,只有两千人跟着他进入天坛。  

只要击溃这些人,就可以重新封锁京城…  

一切都很顺利,出人意外地顺利。  

有些他本以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也都有惊无险地解决了…  

王笑一死,范承谟马上与朗保富碰了面,发动兵士攻击楚军。  

他来不及多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做这一切,他自问没有私心。  

他知道,擅自动手哪怕事成了陛下也不会封赏功劳,只会重罚自己。  

但没关系,只要大乾朝能延续下去,父亲能成为开国良辅,一切都是值得的…  

王笑毫无恢弘器量,面对大乾朝诚心诚意的投降,竟还要向父亲追究往昔清军入塞时的罪责。  

面对这等睚眦必报之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所谓无信不立,用命赏祖,义岂食言?王笑其人,志怀翻覆,言行浮诡,危急则勋赏悬授,克定则丝纶不行。凡百骁雄,谁不仇怨?  

诸君衣冠世胄,杞梓良才,今神州多事之秋,裂地封侯之机,宜各率子弟,匡扶大乾社稷,共建功名!杀啊…”  

“杀啊!”  

随着范承谟、朗保富一声令下,乾军忽然杀入圜丘。  

大乾官员本来还在惶恐之中,听得这一句句讨伐王笑的高喊,一个个反倒是开始面面相觑…  

“砰!”  

火铳声再次响起,这次是楚军向天上轰了一铳。  

一名楚将挺身而出,指着范承谟大喝道:“可是你等派人行刺晋王?!欲反耶?!”  

“不错!博浪椎挥四海惊,虎狼虽暴已无秦!”  

那楚将大怒,又喝道:“你是何人?!”  

“范文正公第十八世孙、大乾朝文渊阁大学士之次子,范承谟是也!”  

范承谟凛然不惧,放声大喊道:“今日便是我主谋刺杀王笑,以还各族臣庶琅琅乾坤…”  

范文程还在奔跑,忽然停下了脚步。  

他抬起头,望向前面的人生人海,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天坛外。  

“范文程造反了!快走啊,快走啊…”  

“乾朝是诈降,是诈降,要把楚军引进城里来杀…”  

“杀千刀的…”  

也不知是有人刻意引导还是如何,一声声的呼喊声很快就在城中响起。  

而永定门西侧的慈悲庵附近,确实有一支乾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