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0章 旧河山(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吗?有何不同呢?”  

“有何不同?”唐节低声自语了一句,似乎感到有些烦躁。  

——他娘的,人就是不能想太多,为将者掺杂太多杂念,都做不到杀伐绝断了…  

“将军,将军。”  

有人打断了唐节感慨,问道:“那些百姓就快冲过来了,怕会冲乱我们的阵线,请将军下令。”  

唐节眯了眯眼,淡淡道:“你们不是爱参谋吗?说说怎么办。”  

“这次若退,往后建虏便认为这等伎俩对付我们有用,贻祸无穷,可下令开铳,击溃冲阵的百姓…”  

“不然,建虏已然势竭,今次将他们赶出关外,我们便要平定辽东,有何后患?”  

“你是说放建虏逃走?”  

另一个又道:“放心,他们逃不掉,晋王已令水师攻打山海关,封堵建虏退路。我们放开道路,疏散百姓,再追击建虏便是。”  

“人多混乱,走了奴酋、岳乐等人又如何?若是放开建虏,他们在永平作乱怎么办?害的人不是更多…”  

参谋们商量着,语速飞快。  

但他们还没讨论出结果来,前方的百姓已奔到不远处。  

李平忙向唐节一抱拳,道:“事态紧急,请将军临机决断!”  

“哦?我又可以临机决断了?”唐节傲然问道。  

“是,军法作战条例第四十六条…”  

不等李平说完,唐节已大喝道:“所有人听令!拦开道路,放百姓通行。”  

“艾胜楠,你领步营三千人,速赶赴青山关,防止建虏逃窜…”  

“是!”  

“牛老二,你领我将印速去调动骑兵,迂回到东南方十里候命,随时准备与本将追击建虏…”  

“是!”  

“耿当,你速领骑兵六千人,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白羊峪埋伏,切断建虏归路…”  

“是!”  

唐节吩咐完,翻身上马,还向李平睥睨了一眼,淡淡道:“你说得不错,打赢了才有意思,看着吧…”  

王笑策马穿过峡谷,上到喜峰口关。  

回过头看去,只见整个峡谷里尸横遍野。  

这支清兵是清朝在关内最后的精锐,都是最狂热、死忠清廷的八旗兵。被王笑包围之后,投降的很少。  

因此楚军杀得格外凶狠,四万余清军被楚军疯狂屠戮了将近一半。  

这种峡谷当中,子弹和手雷少有没打中人的时候,几乎就是一声响死一个人。直把喜峰口变成了一个屠宰场,血腥味浓得让人透不过气。  

最后,岳乐领着两万人从唐节的防线突围而走…  

王笑在喜峰关了解了具体的情况之后,褒奖了唐节所做的决断。  

以王笑的布置,不担心岳乐会逃掉。  

放不放他突围,只是早一点或晚一点歼灭这支建虏罢了。  

能保存数万百姓的性命,王笑不介意带楚军多追几步路…  

北楚建武二年,十月十三日,楚军与清军在喜峰口决战,是役,楚军以不到两千人的伤亡,歼灭清军两万余人,清皇叔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战死。  

十五日,岳乐率领残兵两万人试图从青山关突围,遭遇艾胜楠部,洛洛欢战死,清军丢下三千人的伤亡,放弃了从青山口出塞的打算,转道向东。  

十六日,楚军大将耿当在白羊峪伏击清军,清将祜塞带五千人死战断后,岳乐才得以带着最后的万余人逃脱,直奔山海关。  

十七日上午,岳乐赶到山海关,他颇为惊喜的是,山海关还没失守,依然掌握在清军手中,但有一支三千余人的楚军正在攻城,且有战船在海上炮轰山海关。  

这边岳乐还在进入关城,唐节再次率兵追上他。双方激战半日,楚军攻陷山海关…  

十七日下午,岳乐带着最后的五千人从山海关东面逃出。  

楚军海船迅速驶来,以炮火轰击清军。  

岳乐不敢继续东进,放弃走辽西走廊,向北逃窜,试图带兵逃进群山之中。  

十七日夜里,唐节又在一片石追上清军。  

这是这场大战的最后一役,清军在关内的最后五千精兵在此覆没…  

这次北伐,王笑都是让麾下将领进行临场的战事指挥。  

他自己做的更多的是统帅全军、调整大战场的战略、收复城池、安抚百姓…  

十九日,王笑行至永平府城…  

他第一次去辽东时就来过这里,算是他与清朝交手的起点。  

这次回来,他与清朝第一阶段的交手像是也落下了帷幕。  

攻守之势已完全逆转。  

然而抬眼看去,只见永平府城池破败,人丁稀少。  

于是,王笑在此祭奠了三年多以前死于屠城的百姓。  

祭奠之后,他带着夏向维、张光耀在城内逛了一圈,缓缓说着当年让张永年驻守蓟镇之事。  

末了,张光耀道:“晋王,末将相信这里一定会回归往日繁华安定。”  

“是啊。”王笑感慨了一句,“我们这些人做的这些,终于还是有用的…”  

十月二十日,唐节赶回永平府,向王笑禀报了一片石之战的具体情况。  

遗憾的是,依然有一部分清军将领遁入了山林间逃走。  

战场上暂时还没有发现岳乐与福临的尸体…  

这是很难避免的事,满人骑术清湛,又比楚军熟悉辽东地势,一旦他们抛下大部队,在广袤的燕山山脉当中,楚军很难追捕。  

但这一战的结果已经比王笑想象中要好,他早做好了会放跑一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