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局势变(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民力,彼此之势此消彼涨。  

其四,王笑只得庶民之心,大清却得天下秀民之心,天下间士绅、军阀多愿投效我大清,视王笑为仇寇。平灭贼寇,则大清更得秀民归心。而王笑迟早废周衍自立,到时必失士人之心。  

其五,拿下瑞朝,我们可西出潼关,不然王笑取河南,限制其疆域,在地域上包围山东。  

其六,我们还可兵抵富庶江南。  

这次山西之战,唐中元若肯攻打河南,局势断不至于如此;或方明辅这支兵马若是大清将士,绝不会土崩瓦解。由此可见,与其联络别人共讨王笑,不如先直接剪掉枝叶,再伐主干…”  

一封快马传递的秘信被一路送进京城皇宫。  

布木布泰看完,脸色浮起一丝讥讽。  

“一开始,他们想直接南下打山东,但攻不破德州。于是他们想要绕道山西,现在攻不破山西,又想着从陕西、河南绕道了。这是越绕越远,看起来花团锦簇、说起来计略超群。实则不过就是‘打不过’‘没办法’。”  

苏茉儿问道:“太后娘娘的意思是?”  

“岳乐的计划就是我的意思,是我指使他向多尔衮建议的。”  

苏茉儿感到困惑,心想太后娘娘不是在讥嘲这个建议吗?  

“奴婢不明白。”  

“先灭瑞朝是我的意思。但多尔衮能被说动,是他的愚蠢和无能,明白了吗?”  

“这…”  

“记住,你来自科尔沁蒙古,而非建州女真。”  

苏茉儿听明白了,惶恐跪倒,低声问道:“娘娘…你…决定好了?”  

“不是我决定好了,是爱新觉罗家不争气。走吧,出宫一趟…”  

劳召给院子里的花卉施了肥,擦洗了那张满是烧伤痕迹的脸,转头又向某个方向看了一眼,心里有些忧虑。  

羊倌已经进京一段时间了,并且暗中与他联系过一次,想要救他出京。  

但劳召没有答应这个计划…  

他越来越确定,养在王家旧宅里的那个孩子就是三少爷的骨肉,算时间,极可能就是三少爷陷在沈阳城里那段时间生的。  

但孩子的母亲是谁,他还没能查明白。  

劳召也想过把这孩子直接带回山东,但留意之后,隐约预感到自己被人盯上了。  

这种时候要是让羊倌带自己离开,只怕还要把他也陷在京城…  

心里想着这些,劳召又见到萨仁嬷嬷走到了自己面前。  

“贵人要见你。”  

“喳。”  

劳召忽然心念一动,预感到了什么。  

——让小少爷和自己见面,果然是这些人故意的。他们已知道了自己的身份?  

他走近大堂,看到一个女子正抱着孩子。  

她一身蒙古女子装扮,并未戴什么彰显身份的佩饰,但只坐在那便显出高高在上的尊贵感来。  

劳召大着胆子抬头瞥了一眼,见她长得很美,看起来不过二十来岁,但这等身份之人应该是保养得很好,实际年龄应该要大上一些。  

她没有抬头,只盯着孩子逗弄,眼神溺爱。  

只这惊鸿一眼间,劳召便断定,这就是小少爷的生母…  

——她和三少爷生了个孩子吗?  

这念头泛起来,劳召颇觉荒唐。  

他老老实实在地上磕了个头,道:“奴才见过主子。”  

“像吗?”女人随口问道。  

就这无缘无故的一句话,她想到什么就问什么,不管别人听不听得懂。  

说明从来都是别人猜她的心思,因她是高高在上的贵人。  

劳召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在这大清朝治下,贵人问话不应,换成别的奴才大概要被拖下去仗责一顿。  

女人却是道:“这是我和王笑的儿子,像他吗?”  

她不介意这样再多说一句。  

劳召答道:“像。”  

他知道,自己的身份果然是败露了。  

“三少爷这么大的时候,奴才…我八岁,如今一见小少爷就想到当时。”  

“小少爷?叫小阿哥。”  

“依王家的规矩,外室生的儿子,得要带回家里养。”  

“你不怕死。”  

劳召道:“若怕死,我就不来京城了。”  

女人似乎轻轻叹了一声,道:“你知道男宠和男人有什么区别吗?你可以去问问你家三少爷。”  

劳召眼中有些怒意。  

接着,一句话入耳,他惊愕了一下。  

“不妨告诉你,本宫乃大清圣母皇太后。”  

劳召想要反唇相讥的话就噎在嘴里,整个人迟滞了一下,僵住。  

苏茉儿走上前,拿了一封信,放在劳召面前。  

“这封信,想办法递给王珍。”  

劳召摇了摇头,道:“我不递。”  

“当年察哈尔蒙古还在时,林丹汗号称‘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努尔哈赤不过只有‘水滨三万众’,而如今呢?你看林丹汗还在否?你知道当时后金与科尔沁部联姻带来了什么?你知道这大清有今日之势,其中有多少是科尔沁女子带来的嫁妆?”  

劳召一愣,只觉脑子里都是蒙蒙的。  

他搞不懂眼前的清朝太后在想什么了。  

“你们这些人不是自诩为了天下苍生吗?现在有一个让天下苍生免遭战火的机会摆在你们面前了。本宫开出的条件,保证你们能满意…”  

山西黎城县。  

王笑得到消息,说博洛领着清军撤回太原了。  

乍听起来是一个好消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