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章 异姓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战,此仗若败,山东亡、天下亡矣…”  

“既然不能败,那就求胜!”左明德忽然喝道。  

他似乎在想通了什么,将脑中杂念尽数抛开。  

姚文华目光看去,只见左明德原本世家子弟的温润气质中仿佛有东西穿破出来,多了一股锐气。  

只见左明德把城头上插着的帅旗用力拔下来,扛着帅旗便下了城头,汇入队伍的尾端。  

“左某一介书生,无勇武之力,愿为众人挚旗…”  

清军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战法,以汉人降兵先与敌人消耗,等到敌人士气体力减弱、伤亡得差不多了,再以八旗精锐冲破敌军的阵线。  

但今天多尔衮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小错误。  

他没想到楚军竟然敢倾巢而出,因此没有尽快派出八旗骑兵去击溃皮岛军,而是想让镇南军继续与他们消耗。  

拖得太久了,镇南军早已承受了过重的伤亡,全凭阿巴泰逼迫着他们继续厮杀。现在楚军一增援,镇南军终于到了崩溃的边缘。  

楚军以秦山河为饵,获得了一个单独与镇南军决战的机会,把镇南军这个清军最弱的一环变成了战局的关键。  

但清军也终于可以与楚军野战,不再面对磨人的防御工事。打赢这一仗,德州唾手可得、山东唾手可得。  

如果德州之战是一场赌局,多尔衮原本已占了九成赢面,能够一点一点地赢。但现在,秦山河与王珠硬是把所有赌注都押上来,同时也把赢面再扩大到了三成。  

多尔衮又怒又喜,怒的是他看到了攻不下德州的可能,喜的是有机会一战而定,这是危机也是机会。  

他再也顾不得保存实力,飞快下令,把八旗精锐派上战场。  

“告诉吴阎王!若敢退一步,本王砍了他的脑袋…”  

吴阎王终于提起了刀。  

他有一身武力,却许久没有亲冒石矢了。  

今天不一样,他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想到唐中元、想到孟九,这些老伙计早已不在他身后,现在他身后是更强大但也更冷酷的多尔衮…  

在多尔衮的凝视下,吴阎王如临深渊,只有拿到秦山河的人头才能稍安。  

战鼓急促,杀喊声震天,他领着老营精锐穿过战线,迎着秦山河的大旗。  

这些精锐亲兵今天一直在中军护卫着吴阎王,是镇南军最后的生力军,杀入疲惫的楚军当中如虎狼一般。  

秦山河已然重伤,身边的亲卫也死伤惨重。吴阎王策马突了过去,目光望去,已能看到浑身是血的秦山河被一群楚军紧紧抱住。  

都是些甲胄都破裂的残兵了,吴阎王毫不犹豫纵马奔向秦山河,大刀斩下。  

“当”的一声,汪旺与杨仁一齐提刀挡了一下,都觉虎口剧痛,破裂开来。  

吴阎王能在乱世之中成为镇南军主将,凭的当然不是兵法计略超众。  

他不喜欢亲自冲锋,不代表不能打。此时提刀上阵,汪旺、杨仁竟不是他一合之敌,连退数步。  

老营亲卫一声欢呼,已持刀冲了上来。  

吴阎王大刀挥动,趁胜又斩向杨仁。  

“松手!”秦山河大喝着,奋力挣开拉着自己的楚军。  

如猛虎出笼,秦山河奔如流星,在吴阎王刀势用尽之际,一刀劈去。  

吴阎王连忙收刀、仰身、勒住战马,堪堪躲过这惊人的一击。  

他目光看去,秦山河身上的伤势再次崩裂,这次是完全力竭了…  

“快!杀了他啊!”  

老营精锐们涌上去,包围了秦山河…  

更大的战场上,涌上来的楚军一支又一支,甚至能看到了一杆“姚”字大旗已越过战壕。  

姚文华那老头竟也亲自上阵了?  

吴阎王知道镇南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必须尽快杀了秦山河。纵是如此,他还是让亲卫先去肉搏,自己驻马停了下来。  

做到这样也够了,没有必要冲太前…  

忽然,侧面又是一阵骚乱。  

吴阎王转头望去,只见一小股楚军不知何时竟然偷偷渡过了运河,向自己冲了过来。  

哪来的?  

“快!拦住他们!”  

“俺看左明德呆呆的,他咋就有你这样的学生呢?”  

当张光耀向耿当提出去支援秦山河时,耿当挠了挠头提出了疑惑。  

那时还是中午,秦山河败像未显,张光耀却已看出了些什么。  

“俺们可还没收到军令啊。”  

“将军,战机转瞬即逝,宜速决断。”张光耀拱手道:“将军奉命守卫运河,此时出兵,正是便宜行事。”  

“这…是吗?”  

“倘若秦将军战败,德州难守,德州守不住,运河也守不住。将军出击,正是在守卫运河…”  

“有道理。”  

耿当被张光耀说服之后,在对岸清军的炮火停歇时,迅速绕路渡过了这段运河。  

张光耀对地形极是熟悉,又似乎早已在脑中演练过无数遍,左突右冲,趁着那边大战,突破了清军在运河东岸的防线,穿过一大片树林,从镇南军西面插了过去。  

他们只有两千人,不敢大张旗鼓。他们是最早出发的,花了大半天时间绕路,却是依然是最早到达战场的。  

像一柄小小的匕首,从西面直直插了进去…  

战台上,多尔衮瞳孔一缩。  

他注意到了正面战场所有的情况,一一派兵堵了上去,就连打着姚字大旗的那群乌合之众也安排了兵马拦截。  

但唯一忽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