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强与弱(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镇德州,不必亲涉战阵。你现在的意思是,要放建奴兵围德州不成?像在锦州时把老夫围在城里?!”  

“事到如今,督师你想的还是个人之安危?”左明德气急,手一抬,道:“建奴欲瓦解我们的军心,秦将军愿以死向将士剖明心迹,重振士气。我们该想的是如何守住家园!”  

“竖子!老夫要你教训吗?我告诉你,你祖父在老夫面前也不敢这么说话。说什么建奴瓦解军心,还不是你们自废臂膀?那秦山河人品如何我不知道,反正他能担事,老夫担不了,你们军机处偏要疑他,我看这山东守也守不住了。”  

“督师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是我们疑秦将军,是士卒们…”  

“你们若信他,士卒们怎会不安?”  

“我们当然是信他!不然为何推他为主将?”  

“那你左明德想过怎么替他洗脱没有?”  

“怎么没想过,但那些事他就是做过,我如何给他洗脱?!”左明德怒气上来,低喝了一声。  

姚文华长叹一声,缓缓伸出手,从左明德手上接过那帅印,恍然觉得有千钧重。  

左明德却有些茫然起来,他转过头,望向远处的战场,只见秦山河的大旗还在向前,而皮岛军的人数已比刚才又少了许多。  

下一刻,王珠板着脸走过来,从姚文华手里接过帅印,也不说话,径直向城头下走去。  

姚文华一愣,喃喃道:“这是做什么?”  

秦玄炳趴在战壕上向前看去,目光中只有惨烈的厮杀、遍地的尸骸。  

他心里渐渐明白过来。  

秦山河这是不打算再回头了,这是想要战死吗?  

秦玄炳忽然间像是感受到了秦山河的某种心境,为何归楚之后在皮岛不愿回来,为何到德州之后一句话都没和自己说。  

因为自己不信他…  

“该怎么证明我们不是奴才?”  

秦玄炳脑中忽然回想起皮岛那些将士的呐喊,才知道他们心里一直担忧的是什么。  

他们不怕死,只怕被视为懦夫。  

“如果我们被捉到关外成了包衣,能逃回来吗?”战壕上忽然有士卒低声问道。  

这个问题秦玄炳不是第一次听到。  

但唯有在这时候,他看着那些奋不顾身的身影,才能体会到那些皮岛将士是经历了多少艰难才回到这里的。  

他们迎着清军的炮火,甚至没有一个人后退。  

秦玄炳心中浮起无尽的悔意,他开始后悔自己为什么之前都不相信三伯。  

或许天意弄人就是这样,如果秦山河活得好好的,秦玄炳也许一辈子都会记恨他。  

也唯有他去赴死,秦玄炳才会彻底原谅他。  

天边云卷云舒,嘲弄着这些凡夫俗子…  

“三伯是心灰意冷了吗?他在生我的气吗?”秦玄炳想到这里,觉得像心中长出了一根刺般难受。  

“将军,我们冲锋吧。”有士卒低声问道。  

秦玄炳没有回答,抬眼望向令旗。  

然而令旗未动,天地间也没有战鼓声。  

“快啊,让我去救他回来。”秦玄炳心道…  

“临阵退缩者,斩!”  

阿巴泰喝了一声,正蓝旗的刀斧手们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将一排退下来的镇南军兵士的头颅斩下来。  

血泼洒在地上,镇南军的将士们眼中满是绝望,无奈地继续向前杀向楚军。  

阿巴泰抬头看着战场,稍稍舒了一口气。  

督阵并不是轻松的事,秦山河攻势凶猛,一开始就把阿巴泰吓了一跳。  

阿巴泰忽然想到兵法中对强军与弱军的分析。  

嗯,他也是读过兵法的,当年皇太极要求诸贝勒都学兵法…所谓“兵无选锋曰北”,凡与敌交战,当有精兵猛战为先锋,如此有时弱军也能胜强军。  

比如当年曹操攻乌桓,乌桓兵力强盛可称强军,曹操兵少,又因辎重运输不及披甲之士都很少、人心惶惶,可称弱军。但曹操以张辽为先锋,攻势凌厉,所向披靡,斩杀蹋顿,乌桓军虽众,最终败逃。  

阿巴泰认为,这一战,大清兵势雄厚,自是强军,可惜以吴阎王部镇南军为先锋。楚军虽是弱军,秦山河却是亲自为先锋。如此一来,镇南军差点又要败逃了。  

好在,有自己督阵。  

两万八旗精锐持刀站在战场后方,逼得镇南军只能直面一万楚军。若说残酷,对镇南军而言,这确实是他们这辈子打得最残酷的一场。  

前有狼、后有虎,如同石磨般把他们的性命碾碎,想逃也不能逃,无比地绝望。  

但对于清军来说,这是极有效的手段。  

五万人就算只是站在那让一万人砍,也够这一万楚军精疲力尽。何况是威逼之下终于奋起余勇。  

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阿巴泰目光看去,发现楚军锐气已失了大半,战场上的局势终于颠倒过来。  

阿巴泰知道,只要再派一支生力军,轻而易举就能击败楚军。但他转头看了一眼,发现多尔衮并无反应。  

这是要继续驱使镇南军杀敌。  

阿巴泰冷笑了一下,心想也不知今天镇南军要死多少人才够。  

但这一战已经是胜券在握了。  

“报!”  

有信马奔回来,很快,多尔衮让人把信报传递给阿巴泰与吴阎王。  

“豫亲王回复,王笑所部尚在武邑与镶白旗大军对峙…”  

阿巴泰心中的大石也落了地。  

“看来,不会再有变故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