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留王笑(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秦玄策自问是文武全才,从小学习兵法韬略。对于没能听懂史工与王笑的讨论这件事,他深以为耻。  

归根结底,还是不了解关内的山川地形。  

“秦家乃镇守辽东的军门,又不是追剿那些泥腿子反贼的官兵。情有可原,情有可原。”  

心中如此想着,他从长城走到另一头去求见唐节。  

唐节正在裹伤,浑身包着带身的麻布,露出一条臂膀,粗壮得堪比秦玄策的大腿。  

“唐将军,再借点粮草和伤病如何?”秦玄策环顾了一眼四周的瑞兵,笑嘻嘻地开口道。  

唐节抬起头,在秦玄策脸上一扫。  

他不是小气人,也不推诿,淡淡道:“我军伤药不多了,等到延庆州再说。”  

“再借点,应个急。”  

“我已支了你们两日的粮草,足够到延庆州。”  

“那我不知道,总之王笑让我来借粮。”秦玄策笑道,“我们可是救过你命的。”  

唐节稍稍一想,问道:“你们打算直接南下?”  

他与唐中元商议过怎么对待楚军的问题。  

守居庸关不是兵力的问题,此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要守关重要的是粮草和军心,楚骑帮不上忙,只会增加消耗。  

因此,瑞朝诸人商议时,甚至有人提出可以设计杀掉王笑。  

这种时候杀王笑显然不是明智之举,唐中元怒叱了那名提议的官员。  

诸臣议论,最后认为楚骑滞留山西有害无利,不如早早打发了。另外,如果不给他们粮草,难免劫掠山西诸县,还不如给一批粮草,算是好聚好散,往后还可继续联楚抗虏。  

唐节也是这个意思。  

瑞朝得关中不过两年,得山西不过一年,总而言之就是立足未稳。唐中元又答应百姓三年免赋,要想喘过这口气,没有五年不见成效。眼下建奴势大,还不是王笑决裂的时候。  

但李柏帛似乎另有想法,私下与唐中元进言之后,并不肯给楚骑太多的粮草,每次只给两日的数量…  

唐节得了吩咐,不敢擅专。  

秦玄策又来要粮,他有些为难起来。王笑确实救过他,彼此又是盟友,不给也说不过去。  

“你不必管。”秦玄策此时又道:“就请再拨我们半月干粮,我们离开山西境内,彼此舒坦。”  

唐节沉吟片刻,忽然问道:“你杀了豪格?”  

他语气凛然,这句话却是戳到了秦玄策的得意处,仰天哈哈大笑。  

“不错!正是我杀了豪格!”  

说起来,豪格当时正执刀与王笑相持,加上秦山湖一力拦住清兵,这才让秦玄策一枪挑了。但秦玄策认为,如若没有王笑、秦山湖以及豪格的近卫,只让自己与其单打独斗,结果也是一样的。  

就连王笑也这么说。  

因王笑心思不在于斩将夺旗这种匹夫之勇上面,懒得听秦玄策与秦山湖争辩,于是随口一言定音:“彼时战阵上敌众我寡,玄策力战、斩首豪格,功最著。”  

唐节却最是在乎这些事,眼看秦玄策耀武扬威,不由傲然冷笑道:“黄口小儿,我的手下败将,竟也能杀豪格,看来那奴孙是越活越回去了。”思路最快当时唐节追延光帝到海边,确实曾一槊把秦玄策击飞了老远。因为有‘手下败将’四字。天才)  

秦玄策闻言微恼,冷笑:“也不知是谁,被打得丢盔弃甲,损兵折将。若无我楚朝援手,只怕早被建奴斩首了。”  

唐节大怒。  

“竖子,敢在老子面前放肆!”  

“败军之将也敢嚣张,若非你古北口大败,建奴如何入关?”  

“你祖你父守不住辽东,让东虏癣疥之患成今日之势,若没老子,建奴早踏破山东,灭你秦家满门了!”  

秦玄策亦是大怒,但他知自己在瑞军之中,也不敢太嚣张,只是掸了掸衣角,傲然笑道:“你我之间,英雄狗雄,世人自有分辨。”  

唐芊见不得他这种狂妄,拍案而起,喝道:“竖子,敢与我单挑否?!”  

“来就来!谁怕谁!”  

“我赢又如何,你输又如何?”  

“我赢,你便把半月粮草乖乖送过来。”  

“你若输了呢?”  

秦玄策眼睛一转,气势登时弱了不少,道:“那便到延庆州再给粮便是。”  

唐节讥笑不已。  

总之,终于激得这毛头小子答应与自己赌斗,把借粮之事推诿过去,免得王笑说自己报恩负义。  

还可以稍稍挽回自己的威名。  

至于输?那是不可能输的。  

“来人!取我槊来!”  

王笑登上烽火台,看着长城上秦玄策和唐节的比斗,觉得这两个人好无聊啊。  

都十七世纪了,还沉溺于个人勇武要一争高下。  

他身后,牛老二、诸葛老三等人却都对此感到兴致勃勃,拼着浑身的伤也要登上烽火台来看。  

诸葛老三摇了摇头,叹道:“玄策将军此举不妥,军国大事不比儿戏,岂能如此而定,若输了,只怕唐节更有借口不给粮草。”  

他虽然是土匪出身,但读过书,如今跟了王笑,言谈便刻意摆出一副谋臣的样子。  

史工却是咧开嘴笑了笑,比诸葛老三还像土匪。  

“诸葛兄看他们俩像不像独角仙?独角仙是一种硬壳虫,头上长角,最是好斗逞凶。其实军国大事,和虫儿们争吃食有什么两样?”  

众人目光看去,见秦玄策、唐节都是身披盔甲,手持长兵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