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 来支援(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甚至还免除了三饷。  

所有人都躲在家中,拴好门窗,静静地等待着变天。  

街道空旷下来,唯有一列列清兵穿行其中,想要尽快控制京城。  

一匹快马从德胜门狂奔进来,奔至内城门下。  

“急报!”马上的骑士勒马,对着内城墙高喊。  

很快,驻守内城的正蓝旗将领拿到了信报,一摊开就变了脸色。  

“快!把军报传给大阿哥与睿亲王!”  

两匹信马再次奔出,一向西驰往豪格军中、一向西驰往多尔衮的大帐。  

才进京城不久,未来得及熟悉地形的将领临危受命,又下令关闭内城门,同时传令速去把城西的西直门关闭。  

命令才下达,忽听北面又是一片喊杀声…  

四处都是杀喊声。  

大军之中,王笑正站于帅台之上,沉声道:“我为什么能确定?因为我们楚军与你们不同,我们是为保护自己的家园而战,每退一步,我们的家人便多一份危险…”  

更南边,数万大军厮杀的战场当中,唐节在马上提起长槊,死死盯着前面硕塞的大旗,他要冲破镶红旗的大营,血洗他一败再败的耻辱,每一槊刺出,他唯有一声怒吼。  

再南,硕塞已喊到声沙哑,依旧在吼叫着鼓舞着士气,扬刀大喊不已:“大清的勇士们撑住!大阿哥已到,睿亲王也马上就会来支援我们…”  

而镶红旗东面的镶黄旗阵中,哈什屯已把大清的权力之争抛诸脑后,他已经没空去想多尔衮是不是在消耗陛下嫡系人马的实力。今日之战事关大清入主中原的大计,他唯有坚信多尔衮必会调大军前来。在这之前,他只能拼命把兵马派上去,拼着死伤惨重也要护住镶红旗。  

在他们东南方向,多尔衮正在紧锣密鼓地集结大军。  

这场决战来的太突然。  

燕京城巍峨的轮廊横在他的大营前方,隔断了他的兵力。如果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下来,让人极其不安。  

王笑、唐中元在劣势之中,利用时间差、突然放弃京城,让四四方方的城墙把清兵分隔成了一块又一块。  

孙仲德、乌真超哈营在东面,已经来不及调派了,北面的蔡家祯还在包围秦山湖,南面的吴阎王也用不了。  

多尔衮知道自己已经失了先手。  

正白旗的大军集结亦需要时间,若是在这之前硕塞就溃败,让唐中元从容退回居庸关,山西就再难攻克。  

巨大的压力下,多尔衮却依旧沉着冷静。  

“传本王军令,命吴阎王即刻攻打天津秦山海所部,决不可让楚军退回山东…”  

“图尔格,你领麾下兵马,配合吴阎王,告诉他,这一战不择手段…”  

京城已下,今日城西一战事关大清之后能否消灭瑞朝,天津一战事关大清能否顺利南下。  

多尔衮不惧两面同时开战,他要把失掉的先机再占回来。  

命令一道一道吩咐下去,接着,帐外传来一声大喊。  

“报!大军已集结完毕…”  

“肃清京辇、檄定中原,为大清立不世之功,只在今日,随本王杀敌!”  

信马狂奔。  

“报,睿亲王已亲自提兵三万赶来,请承泽郡王再支撑片刻!”  

硕塞听得信报,心中一口大石终于落地。  

他发现自己盔甲内的衣服已经湿透了。  

今天这一战,从天蒙蒙亮打到傍晚,从必定杀王笑到差点被击溃。他一颗心始终吊着,到现在放松下来,只觉站都站不稳。  

赢了!  

虽然很艰难,但大清还是快赢了。  

楚瑞两军兵马都在这里,不会有更多的支援,不会再有变数…  

想到这里,硕塞突然又想到了什么。  

“不对!”  

楚军还有一支兵马,是京城以北的一万余楚骑。  

想了想,硕塞又放心下来。  

那一万余骑被蔡家祯的三万人堵住去路,如何能过来?  

突然,北面一片欢呼,瑞军士气又是一振…  

硕塞一惊,抬头看去,却只见看到乌泱泱的人群,无从知晓发生了什么。  

他于是让亲卫爬上旗杆去看。  

“郡王!不好了!有楚骑从西直门出来,正在攻打大阿哥的兵马…”  

下一刻,远远有轰隆隆的声音响起,大地隐隐震动。  

硕塞脑中嗡的一下。  

楚骑是怎么过来的?  

但很快,他就想明白了,还是因为唐中元已经放弃京城了啊…  

蔡家祯驻兵京城以北有几个任务。  

一是切断唐中元和居庸关之间的道路,二是从北城攻城。  

蔡家祯并不认为自己能攻下京城,这个大功显然会属于豪格或是乌真超哈营。  

接着,多尔衮又给他下达了第三个任务,围击一万楚骑。  

蔡家祯于是进兵大杨山。  

他本以为楚骑会向东撤,没想到竟是向南撤了。  

蔡家祯见此情形只是冷笑,大杨山南面还有他围着京城的一万兵马,楚骑向那边逃无非是羊入虎口。  

于是他马上派兵封锁楚骑东归之路,打算瓮中捉鳖。  

追追打打一路,蔡家祯终于把楚军围困在京北的昌平县一带。  

这一日,忽然有了变数。  

他安排在京城北面的兵马出乎意料地攻进了京城…  

“我们夺得攻克京城的首功了!”  

随着这样狂喜的呼喊,数不清有多少贪功的兵士不等军令,涌进了京城。  

原本严严实实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