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耿正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舀水!快…”  

“找木料把船补上…”  

大雨还在倾盆而下。  

洪水一泄而下,沿太子河道奔腾,袭卷两岸无数民房与百姓。最后与辽河汇流,注入渤海辽东湾。  

千里皆成一片泽国。  

辽阳城中,巨大的木板船摇摇晃晃,在一片汪洋中浮起来。  

近两万兵卒全力舀着浸在船上的水,却止不住又有水从破口中喷涌而来。  

被栓着的马匹疯狂地挣扎着,激起猛烈的摇动…  

王笑早已浑身湿透,他深吸两口气,四下看了看,大喝道:“把干粮都丢了!”  

“快,把干粮丢了…”  

依如今这样的水势,至少要在水面上漂上两三天,没有干粮自然会很麻烦,但此时也顾不得许多。  

兵卒们将一袋袋干粮丢下船,船身下沉的速度便慢了一些。  

王笑转头看去,只见远处一幢大木屋的屋顶正嵌在西城墙边上。  

“划过去,把那屋顶拆下来!”  

“侯爷,水势太大,划不过去…”  

此时楚军大多都在奋力舀水,仅能抽出百余兵士划船,大船悠悠晃晃,在逆流中只能保持不被冲走,极难靠近那屋顶。  

江水已淹没到王笑的大腿,他眉头一皱,转头看了一眼,只见别处并没有足够的木料。  

“用绳索把它拉过来。”  

“我来!”  

秦山湖拿起一起长索,系了一把长刀上去,甩开大傍子奋力一丢。  

一声噗通响,那长刀飞得极远,却终究在雨水中掉落下来,离那片大屋顶尚有两尺…  

“太远了。”  

白老虎皱了皱眉,暗道秦山湖臂力厉害,换自己还扔不了那么远。  

船还在下沉,水快淹到了大家腰间。  

王笑一时也没了别的主意。  

忽然,只见那大屋顶上有个身影跃入水中。  

顷刻之后,那人从水里冒出头,手上已举着秦山湖掷出的长刀。他奋力游了几下,勉力将绳牵绕在那屋顶上…  

“快拉!”  

王笑目光望去,只见那大屋顶越来越近,一个少年坐在上面,竟是两日前自己在街上遇见那个。  

想到当时自己铁石心肠,看也未多看对方一眼,今日这近两万人的性命却全由对方所救。王笑一时心中五味杂陈。  

他涉着水走到船沿,打算亲自接过那少年。  

他周围的护卫围过来,颇有些警惕。  

王笑一只手伸在空中。  

那少年看着王笑伸出的手,目光带着畏惧,也有想要活下去的希翼。  

“来。”王笑道。  

那少年唯唯喏喏着,缓缓伸出手。  

王笑看着对方,开口想说些什么。  

纵使重来一次,他还是不会因为怜悯就放过这个少年,但此时,王笑却依然想道个歉。  

下一刻,那少年脸色一变,腹间透出一段刀尖。  

“呃…”  

却是一个清兵从水中浮起,一刀捅死了他,便要接着要去砍绳索。  

“保护侯爷!”  

秦玄策手中长枪掷出,“噗”的一声将那清兵钉入水中。  

王笑两步跑到船沿,一手拉住那少年的手,却见对方已缓缓向水下沉去。  

“撑住,另一只手给我!”  

“我是…楚人…我不是奴才…”那少年并不伸手,而是用尽最后的力气探出头来。  

“官爷…建奴入寇的时候…我把弟弟妹妹藏在米缸里…大名府蒲城县…我弟弟妹妹在米缸里…找…”  

王笑眼睛倏然发红。  

“你上来,我带你回家。”  

那少年并未再回应他,那只手也逐渐冰冷。  

“你上来啊!我带你回家找你弟弟妹妹…”  

“侯爷,他死了,快退些吧,边上危险。”白老虎道,提着刀提防着水面。  

“快!来钉船了!”兵士们喊道。  

秦玄策拉着王笑便往船里退。  

王笑被他一拉,手一滑,那少年的身影浸入洪水,消失不见。  

“大名府,蒲城县。”王笑低声念了一句。  

秦玄策深深叹了口气:“你知道的,米缸这种地方藏人…”  

“我知道。”  

王笑深吸一口气,将心中复杂的情绪压下去,吩咐道:“钉好船,向南划,去龙鼎山与耿正白汇合。”  

“是…”  

如果随着太子河往上游看去,辽阳城东面便是广袤的辽东山区。  

战国时,燕太子丹逃亡于此,故此河名太子河,发源于红石砾子山,自东向西汇入渤海。  

因南北冷暖气团在此交绥,常发生暴雨,加之地形较陡,山洪发作时常来势汹涌…  

一直到后世,太子河上游相继修建了葠窝水库、观音山水库用于防洪、供水,太子河的洪涝灾害才减少下来。而仅在葠窝水库建成前的百年间,特大洪水便发生过八次,灾害程度和次数为辽河流域之冠。  

如今清王朝盘踞辽东,虽没能力修筑大规模的水库,但兴修水利以安民生还是能做到的。  

清朝便在太子河上游修筑了大堤,防不了七八月间的大暴雨,一场春汛还是防得了的…除非,有人将堤坝掘开。  

决堤淹敌,自古皆要背负骂名。  

秦朝大将王贲掘黄河水淹大梁城,致使魏国军民死伤数十万,为‘暴秦’之名添了一笔;  

宋时奸臣杜充开决黄河大堤,企图阻挡金兵。致使百姓被淹死数十万,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更是数倍,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