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大雪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阁。  

天地间一片白雪纷飞,宫中的金水河似乎都流动得慢了一些。  

三个老臣都走了出来,仰着头,望着那漫天的鹅毛大雪。  

“骤寒之下,又该冻死多少无备棉衣的百姓?户部和顺天府要是有…”  

“不用问了,十年前就发完了。”  

“冰死人的又何止是骤寒之时?这又是一个漫漫长冬呐。”  

“早岁不知世事艰,到老方才知何谓‘艰难苦恨繁霜鬓’。”  

雪花落在郑元化的长须之上,他苦笑了一下,叹道:“至少,不用再担心唐中元今冬就开始东征了。”  

卢正初道:“说起来,他的存粮、衣物可比我们足得多。”  

左经纶深深叹道:“歇养一冬,等化了冻,他必定来打,到时候又要误一年耕作。”  

“只是一年耕作的事吗?”  

天下间万事纷繁,要愁的又远远何止这些?  

一场大雪下来,临时要做的事太多,但千头万绪,不知如何理起。  

位极人臣的三个老者驻足而立,看着漫天雪花,一时无言。  

“今夜都别出宫了,守着东阁把事安排了吧,多熬一晚,许是能少冻死许多人。”  

“老夫有时候在这东阁理事,恨不能将眼一闭,直接死过去罢了。”  

“或许是我们三个老头太过无能了…”  

过了一会,便有老宫人以陛下的名义送来三件大氅。  

“陛下在文华殿议事,特让皇后娘娘备了这氅子给阁老们。”  

——不用担心三个老臣听不懂这句话,陛下还在前面的文华殿,皇后在后宫,雪却才刚下没多久。  

“皇后娘娘体恤,老臣深谢天恩。”  

才披上红色的大氅,却又有一行宫人缓缓而来,却是送了三个烧着炭火的铁炉子过来。  

这次却是许贵妃送的。  

“贵妃娘娘说了,铁炉子不值几个钱,让阁老们见笑了,总之表一表心意…”  

左经纶抚着温热的铁炉子,瞥了郑元化一眼,叹了一句:“大氅好看厚实,可惜只暖得了我们,却暖不了天下百姓啊。”  

——跟你那个太子一样,自私无用。  

郑元化淡淡一笑,叹道:“可惜,这铁炉子本不值几个钱,却有人能卖到上百两。”  

——庶出的皇子贪图皇位,还能是贤明吗?  

卢正初摆了摆手,叹道:“年纪大喽,受不了寒喽。”  

——老家伙们,你们还不如陛下年轻体健,能熬过这一朝再说吧。  

下一刻,却见几个小黄门在宫中没命奔跑起来。  

他们像是从文华殿出来的,跑着跑着便四散开来,其中一个直直向东阁跑来。  

这小黄门跑得极是拼命,因雪地路滑,还在地上摔了一跤,他也不顾,爬起来扯开嗓子就喊道:“打起来了!”  

内阁三人一惊!  

打起来了?!  

唐中元东征了?建奴又来了?有人造反了?东宫谋乱了?!  

三个老人只觉一颗心颤得厉害,手里的铁炉子差点都没拿住。  

“打起来啊!在文华殿…准附马和何大学士打起来了!”那小黄门终于又喊道。  

三老长舒一口气。  

王笑和何良远打起来了?  

呵,狗咬狗。  

等小黄门到了近前。  

“陛下无恙?”  

“阁老放心,陛下安好。”  

“因何打起来的?”  

“突然,特别突然就一下打起来了!一开始小的没听懂他们说什么,但准附马说是何大学士辩风水地理辩不过他…”  

“真打起来了?有人受伤吗?”  

小黄门激动道:“真打起来了,准附马的头上都流血了…”  

“何良远呢?”  

“何大学士一点事都没有。”  

左经纶大惊失色:“何良远这么能打?!”  

郑元化轻哼一声,捂着铁炉子便往文华殿走去。  

左经纶跟了上去。  

卢正初走在最后,忽然笑了笑。  

第一次见到那个少年时,对方还是个愣头愣脑的呆瓜。  

两场御审之后,如今他竟能滑头到这个地步,脸皮也够厚了。  

进益极快,敏而好学啊!  

说起来虽无师生之谊,他把握圣心的本领却是…继承了自己的衣钵。  

楚,延光十七年,九月十四。  

陕西大雪。  

潼关遥遥在望。  

宋文华麻木地走在反军之中。  

家破之后他在外面躲了两天,还是被反军捉了壮丁,当作炮灰攻城。郧阳府尹田奇致是个硬骨头,足足守城五天,还放了两发炮弹打中了反军。  

作为炮灰攻城,这种场景对于十二岁的宋文华而言,就是人世炼狱。  

刀山火海堆出尸体,热油臭粪浇在上面,炼狱也不过如此。  

破城后,宋文华这队两万人的炮灰百姓还剩下不到三千人,所有人都冲上去啃咬田奇致的尸体,只恨他为什么要拼命守城!  

若非他样守城,怎么会死这么多人?  

当时宋文华愣愣看着地上带着血的骨架,对世间的道理有些茫然起来。  

这位田府尊,曾是爹难得夸赞过的官。但他守城害死了数万人,所以遭人恨?  

再后来,宋文华也没力气想这些了…  

反军分两路,一路进攻蜀地,一路转回西安。  

才分军,西安这路就嫌剩下的两千俘虏走得慢,决定全杀了。  

倒也有人说:“大帅说了,我们是现在是仁义之师了,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