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936节 你好大的胆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壶浆箪食,以迎王师。  

可见,特务们的舆论工作还是很成功的。随着唐军的步步进军,越来越多的农奴鼓起了反抗的勇气。  

大半个山南地区都沸腾了。多年以来贵族和僧侣建立起来的牢不可破的联合统治,在飞快的瓦解。  

只是,此时唐军将士们已经开始有些不适了。  

越往西,地势越高,高原发应也越严重。好在唐军将士本来就是从其他高原地区选拔的,仍然能保持较好的状态,但行军速度降低了很多。  

就是李洛,也感觉到有点头晕了。  

唐主不禁暗自警惕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  

自己之前可是在拉萨待过很长时间的,并没有高原反应啊。为何现在有点不适了?  

按理说,此处的海拔和拉萨差不多,也就三四千米。他应该没有什么反应才对。  

很快,李洛就明白什么原因了。  

气温。  

没错,就是因为,此时的气温比后世低不少。  

后世气温比元朝时期高了好几度。而李洛记得,海拔每上升一千米,气温就要下降好几度。  

气温下降好几度,也就意味着,海拔要升高千米。  

也就是说,此地虽然海拔三四千米,但拿到后世,其实相当于四五千米的高原反应。  

这个高度,绝大多数人低海拔生长的人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而且与身体是否健壮没有关系。克服的办法,只有适应性训练。  

从侍卫们的反应看,就能明显看出他们开始萎靡起来。  

唐军将士虽然从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等地区选拔,可李洛的侍卫,却主要是中原人。  

他们虽然都很年轻,却已经有些受不了。  

李洛有点后怕,要不是自己亲自统兵,换个人的话,能不能在高原坚持下去就难说了。  

起码他适应过,反应程度总会轻微不少。  

很快,好几个侍卫就头晕呕吐,浑身无力起来。就是颜仝和刘卫泰等将领,也头晕脑胀,甚至有人开始病倒。  

李洛无奈之下,只能派人把这反应严重的人送到海拔低的地带疗养。  

“陛下。”李旺珠郑重万分的跪下,“臣恳请陛下回洛阳。陛下如果不放心,可回到察隅山城坐镇便是。”  

哲札也道:“大汗,李旺珠说的对。大汗就像天神那样金贵,不能冒险。吐蕃高地之上,中原人很难适应。”  

李洛虽然有点不适,却并无大碍。  

“你们不要担心。朕有昊天保佑,老君赐福,这吐蕃高地,岂能奈何朕?”李洛怎么可能扔下大军回去?  

就算回去,起码也要在奠定大局之后。  

唐军的行军速度更慢了。往往一天都走(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不出四十里。十万大军行进在雄壮辽阔的高原上,竟然显得渺小起来。  

高山,深谷,蓝田,白云。粗犷的风,粗犷的牛,粗犷的高原汉子。  

即便是夏季,也能遥遥看到飘渺的雪峰。景象极其壮美。  

又是两天后,直到进入海拔较低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行军速度又再次快了不少。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李洛可是来过这里的。当年,他和师兄来到这里找过伏藏。对于此地,他真的不陌生。  

这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连绵千里,几乎都是无人区。  

谷中风景奇绝,蔚为壮观,而且江北河岸平坦,有利于行军,也有利于补齐水源。同时海拔也低了很多,又能直接通往吐蕃腹地。逻些,离江边不过两百余里,萨迦离江更近。  

唐军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但见山峰如城,大江如龙,河岸绿草如茵,山泉如瀑。不时有大片飞鸟被惊的展翅高飞,或者一群群羚羊出没在山脚河边。  

唐军排着长蛇阵在巨大的峡谷中迤逦而行。耳边听到江水如雷,还有唐军将士的人喊马嘶。  

李洛骑在马上,看到一处河边的高大石碑,不由举起千里目。  

这块石碑,他记得。  

不过在后世,石碑成了残碑。当时,他还和师兄在那里照了一张合影。  

两个年轻人勾肩搭背,露出灿烂的笑容,两人的神情,无论怎么看都像一对亲密的兄弟。他们的脚下,是没下完的象棋,没吃完的烧烤,身后是雅鲁藏布江,江岸是南迦巴瓦雪峰。  

经过石碑时,李洛有些恍惚。他没有停留,就这么随着大军走过去。  

直到走出老远,他才回头看了一眼。似乎看到高大的石碑坍塌了,一个熟悉的年轻人站在上面,向他挥手。  

李洛暗叹一声,转过了头。  

后世那二十多年,对他来说真的又太多的遗憾。  

羌塘大草原。  

在唐军通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向逻些进军之际,逻些之北的羌塘大草原上,正有数万骑兵日夜南下。  

从这数万骑兵的苍狼战旗来看,当然就是元军了。  

这是忽必烈派出驰援吐蕃的五万骑兵。其中数千蒙古骑兵,绝大部分都是西域的秃厥和回鹘骑兵。统兵元帅是蒙古贵族阿泰。  

原来,忽必烈西迁阿里麻里(伊犁)后,猜测李洛一定会成绩对吐蕃用兵,就派出了五万骑兵,加强吐蕃高原的防务。  

倘若唐军占了吐蕃,就能在吐蕃俯冲而下,进攻西域了。这是忽必烈绝对不能容忍的。  

但是,他舍不得消耗太多的蒙古骑兵,只派出了五千人。其余的,都是已经适应吐蕃的秃厥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