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1章 至高密谍(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系呢,确实是没有太大关系啦。可是,你想过一件事没?”  

高伯逸转过身,背对着阿史那玉兹道:“你没有想过,你是怎么掉落到这样境地的?”  

“怎样?”  

“对,为什么我想睡你就可以睡你,为什么木杆可汗想将你嫁给谁就可以嫁给谁,为什么那么爱你的宇文宪,不得不把你交到我手里,以求自保。  

这些,你没有想过么?你还真是让我失望啊,我原以为你应该很早就想明白这些事情了的。”  

听到这些话,内心的恶魔在嘶吼,在蠢蠢欲动。阿史那玉兹很想捂住耳朵,不去听高伯逸说什么,然而她自幼以来保持的高傲,不允许自己这么做。  

虽然她已经彻底堕落,但她不允许自己变得软弱!  

“因为,我很强,我是强者,而你是弱者。和宇文邕比起来,宇文宪是弱者,和我比起来,宇文邕又是弱者。  

所以弱者就必须要对强者让步,强者则可以主宰弱者的命运,这就是世间的法则,无人可以逃脱。你,就不想找个机会,改变一下自己的命运么?”  

不要!不要!不要!不要!不要!  

阿史那玉兹内心不断呐喊着,然而心底的魔鬼已经苏醒,不断在她耳边呢喃。  

你不要任人宰割!  

你不要再让发生过的悲剧重演!  

你要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  

“要不要,我助你一臂之力呢?只要你听我的,在周国做一名内应,将来,我可以让你生活得很好。甚至,你可以为我生儿育女,成为妃子也未尝不可,只要你愿意的话。  

当然,你可以不听我的,也可以待机而动。不过,多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不好么?  

对不对?”  

对,还是不对,阿史那玉兹脑子里一团乱麻。但不可否认的是,高伯逸的提议,很有“建设性”,也很有诱惑力。  

多一条路走,貌似不是什么坏事。如果将来齐国灭掉的周国,那么作为周国皇后的自己,也可以逃过灭顶之灾。  

阿史那玉兹从自己所知的种种细节得知,现在周国的局面,确实有些不太妙。如果有突厥的鼎力支持,或许可以不亡国。  

但是,这也难说得很。一旦救援不及时的话,那么…她不敢想了。  

“我会给你一件信物,相当于是我的承诺,也作为沟通的凭证。将来若是周国被灭,我保你一世无忧。”  

高伯逸走到阿史那玉兹身边,吻着她白皙细长的脖子,如同恶魔般在她耳边低语道:“你,想不想要呢?不想要的话,那我就跟阿史那库头回信,说你不想回突厥了哦。”  

“要,我要,给我…快给我!”  

阿史那玉兹脸上出现迷恋沉醉的表情,热情的吻住了高伯逸的唇。  

房间里很快就传出深沉的喘息和压抑的呻吟。  

新年回京述职,乃是周国政务的传统,只要是边疆无事,边境将领,都必须雷打不动的回到长安,接受皇帝的问询。  

这个传统,在宇文泰时期,就已经被固定下来了。独孤信当年就是要回京述职,结果被宇文泰勒令不得回到长安,时间达十年之久。  

今年周国结束了连年征战,实施了修生养息的政策,再加上得到了不少突厥那边过来的牲畜,特别是耕牛,所以看起来,民生兴旺了不少。  

这些事情,回京述职的韦孝宽都看在眼里,毕竟今年长安城比往年稍微热闹了些。  

高兴是高兴,却让韦孝宽心中涌起四个令人唏嘘的字眼。  

回光返照!  

是不是回光返照,韦孝宽不知道,他只知道,现在齐国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灭周。明年他们都或许不会动手,然而一旦动手,那绝对是要天崩地裂!  

高伯逸虽然不是皇帝,但现在齐国几乎是他说了算。韦孝宽的密谍在邺城打听到一件事,高伯逸与他的亲信密谈的时候,曾说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在韦孝宽看来,乃是高伯逸智商情商高超,手腕稳健的关键证据!  

很多人权势还不如高伯逸,都想着要跃跃欲试的造反,称帝,生怕天下人不知道他是皇帝一样。而高伯逸却能抵制这样的诱惑,只能说明,这个人,太狠了。  

将佩剑交给宫卫,简单搜身之后,韦孝宽穿着盔甲来到御书房。只见宇文邕正百无聊赖的端坐于书案前,对上面堆得如小山一样高的奏折视而不见。  

“老臣参见陛下。”  

“坐吧,不必多礼。”  

宇文邕让韦孝宽跪坐到了自己对面。  

“勋州(玉璧城)一切可安好?”  

宇文邕看着韦孝宽问道,而后者则是低着头不说话。  

“陛下,微臣的密谍得到消息,那齐国高伯逸,建了一座跟玉璧城相仿的城池,日夜操练攻城,具体情形,因为密谍被抓,已然无法得到确切消息。”  

韦孝宽沉声说道。  

这无疑是个最坏的消息。  

不过宇文邕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最希望知道的是办法,而不是出了问题。如果只是为了查问题,要你们这些大将做什么呢?  

“微臣建议,最好是能让突厥劫掠幽州,分散一下高伯逸的注意力。此乃上上策。”  

在君主问臣子的对答中,一般上策和上上策,基本上都是不会被采纳的。臣子在对答时,也没有指望所谓的上策会被接纳,这几乎都要成为一个“潜规则”了。  

“朕会试试,这件事你就不必操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