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 既生瑜何生亮(上)(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是这座城么?”  

段韶穿着普通士兵的装束,来到焦作城外不到五里的一个小山坡驻足观望。这座城池银装素裹,城墙上滑溜溜的,老远就在太阳光下反射,无论多远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回都督,确实是这座桥。”  

莫多娄敬显拱手说道。  

“有点棘手啊。”  

段韶长叹一声,今日干冷微风,吹动他两鬓白色的长发。莫多娄敬显记得不久前,段韶的头发还是花白,整个人看起来并不显老。  

然而今日他却发现段韶的头发已经是无光泽的银白,看起来就跟一个糟老头子差不多。无论是相貌还是气质,都不复往日之神采。  

这不由得让莫多娄敬显感觉有些不妙!  

“大都督…”  

他还想再说,却见段韶摆摆手,示意他不要废话。  

“不要想着攻打晋城了,全军收缩,回高平。”  

段韶的话语低沉而短促,然而却带着不可抗拒的力量。  

嗯?这就回去了?那我们一顿折腾是为了什么?  

“大都督,一座城池,难以改变目前的局面。只要他们无法再建第二座城,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啊!”  

莫多娄敬显有些着急了。  

别人可以当咸鱼,但是段韶不能,他也不能啊!一旦失败,那后果将会是毁灭性的。  

“你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段韶竟然微微对着莫多娄敬显点了点头。然而接着他却断然道:“只是,军心士气的消耗,你却是没有考虑在内。这些日子我听闻军中有人传言高伯逸乃是天选之子,连老天都在帮他,我们敌不过这样的话。  

你觉得再这样耗下去会怎样?”  

高伯逸是“天选之子”的谣言,不是第一天就有的。自从他生吃蝗虫那个时候开始,就一直在流传。滏水河战役晋阳鲜卑败得莫名其妙,更是向他们强化了这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其实是一个熟悉的心理学原理,叫做“为什么人们总是下意识的找借口”。  

比如说打了败仗,不是我军战力差,而是猪队友拖后腿。  

比如说搞砸了项目,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客户少根筋。  

诸如此类的比比皆是,古今中外都一个德行,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的本能,就是要塑造自我,而不能时常的否定自我。找借口,就是“保护自我”的一种习惯。  

一旦自我被摧毁,这个人就会变得唯命是从,变得唯唯诺诺,变成一个废物。  

晋阳鲜卑也是如此,他们绝对不承认自己不会打仗,不会承认自己不是天下第一强军。  

然后他们就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借口。  

不是我军不能打,而是高伯逸身上有“主角光环”,他是上天派下来收拾局面的人,你再牛逼,敢跟天斗?  

这样的风一旦刮起来,就再也难以平息下去了。到底谁才是天选之子,这个不好说,但是肯定不是段韶的外甥高隆基就对了!  

这一点,哪怕不识多少大字的普通鲜卑军户都明白的道理,段韶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他现在,最怕打那种互相纠缠交错的运动战。也许一个不小心,士气稍微崩溃一下,最后局面就难以收拾了。  

而且更主要的是,现在手头这批粮草用完了,他必须要带着大军退回高平驻扎,然后找唐邕催促粮草。  

要不这仗没法打了。  

此刻找不到神策军的破绽,不如先行退回再说。  

高伯逸的如意算盘,段韶揣摩了一下,最后得到了“功亏一篑”这个结论。  

过程就是高伯逸派人建设第二座城池,企图打通补给线。然后自己带着大军死磕,双方展开激战。由于自己后继无力,只能暂时退回高平,士气大跌。  

而神策军有邺城方面源源不断的补给,迅速恢复了元气,然后两军在高平决战,自己惨败逃回壶口关。  

最后被心灰意冷的部下杀死,然后带着自己的人头去找高伯逸求官。  

整个过程应该会跟自己猜想的差不多。拳头挥出去的时间太长了,难免会没有力气!  

段韶思虑了几天,为了稳妥起见,决定不与神策军争一时之长短。  

“撤军吧,趁着现在高伯逸还忙着造城池的空档,我们退回高平,你我各守一城,互为犄角。”  

看样子,段韶已经是将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莫多娄敬显拱手行礼,两人带着小队骑兵返回营地,准备撤军。  

“如果我是段韶的话,最好的选择,就是退回壶口关,死守壶口关。”  

帅帐内,斛律光指着地图上画着的那个关口说道。  

“何以见得?”  

高伯逸略微诧异,他是没想到斛律光会这么想。当然,退回壶口关也不失为一个以退为进的好办法。  

什么叫以退为进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段韶派人去邺城,然后同时派人去晋城,联络高伯逸和邺城朝堂,表达自己想要投诚的意图,以拖待变!  

局面持续有利的话,真投诚也可以变成假忽悠。局面若是对自己不利,那么假忽悠也能变成真投诚。  

毕竟晋阳关系重大,若是毁于战火,只怕齐国有亡国的危险。  

对于这一点,高伯逸不是瞎子,当然看得明白。段韶若是肯自尽,他的家族则可以保全,并且很大可能会荣华富贵依旧!  

而晋阳六镇则是会被打散改组迁徙,高伯逸不会赶尽杀绝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