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想干啥?(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近一段时间,斛律光每时每刻都在焦躁不安中渡过,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喜欢投机,喜欢站队的人,固然是可以左右逢源。可是在大局已定之前,你也是压力最大的那个人。  

因为你没有明确敌人的同时,也没有明确的朋友与靠山。这个时候,需要有耐心与坚定意志,不然说不准两条船都没上去,反而最后掉进水里了。  

而站队好了以后,也不是说万事大吉,船也有可能会翻的!  

以往,每当关键时刻,斛律家的龙头斛律金,都会指出一条明路,让斛律家安安稳稳的站队。然而现在斛律金不仅不在身边,更是一点消息都没有,说真的,已经迈出“那一步”的斛律光,心中非常惶恐。  

说真的,打仗他在行,论站队,不要说老爹斛律金了,就连弟弟斛律羡都不如。斛律羡看人眼光多准啊,早年在高伯逸微末时就跟对方交好。  

这眼光真不是斛律光可以比拟的。正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斛律光才特别害怕。可以说现在斛律家所有的前程,都压在他一人身上!  

不成功,便成仁!  

“都督,楚王在门外,像是有要事找您。”  

亲兵轻轻的敲了敲书房的房门,在门口说了一声。  

高伯逸来了?  

斛律光一愣,这个时候,他不该来找自己啊!听说独孤信马上要过黄河到邺城了,他不去接应,来找自己做什么?  

“稍等,你先让楚王殿下进来,我这就去迎接,总不能让人傻站在门外。”  

高伯逸今非昔比,斛律光也不敢在对方面前摆架子,尤其是他们斛律家现在已经站了队的情况下,更是没有翻脸的本钱了。  

来到大堂,高伯逸已经双手背在背后,四处观望着这里的陈设,面色平静看不出喜怒来。  

“楚王殿下,不知光临寒舍有何要事?”  

斛律光微微有些客套的说道。  

他不客气不行啊,以前还有退路,现在是退路都没有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个道理谁会不明白呢?  

“晋阳六镇在壶口关虎视眈眈,我是彻夜不眠,所以来找斛律都督商讨对策。”  

高伯逸满口胡诌道。  

说得好像他晚上睡不着一样,他就算睡不着,也是在女人肚皮上睡不着玩累了,而不是什么其他原因。  

这种场面话,斛律光当然听出来了,只是不好戳穿而已。他本就不善于掩饰情绪,只能尴尬一笑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书房一叙,楚王殿下请!”  

高伯逸也不矫情,两人并排进入书房,就看到书房的墙壁上新挂上了一张晋阳地区的详细舆图,之前高伯逸来过这里几次,居然都没有见过!  

“楚王殿下见笑了。”  

斛律光嘴上谦逊,实际上脸上却带着眼藏不住的自傲。这张地图,可以说把晋阳的心肝脾肺肾都画清楚了,乃是斛律家族数十年在晋阳地区生活积累下来的。  

现在也是到了关键时刻,不然他根本就不会拿出来。  

“攻打晋阳,应该以何种战略?”  

两人刚刚坐定,高伯逸就抛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  

打晋阳?  

斛律光微微一愣,他万万没想到高伯逸不仅仅想守住滏水河,居然是想要反杀回去!这貌似有点难度啊!  

“楚王殿下…大都督可否细说?”  

谈起军略,就不能称呼王爵,而是要以军中职务来说了。他现在迫切的想知道,高伯逸究竟想做什么。  

“晋阳多山,易守难攻。对于防守一方来说,与进攻一方是处于同一水平的。”  

斛律光嘴笨,跟高伯逸解释了很久,总算是把想说的道理说明白了。  

在晋阳,乃至山西的汾河盆地、运城盆地等地打仗,与中国其他地方的玩法大不一样。以斛律光的描述,高伯逸将其称为“短突击战术”,也就是三国演义里面常说的“步步为营”。  

晋阳确实不好打,但是,对于防守的一方来说,他们把入侵者赶走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崎岖的山路和复杂的地形,对于双方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合适的战术,防守一方也仅仅是能守住城池,并不能把敌军赶出太原盆地!  

所谓的短突击战术,就是修小城寨,慢慢的向前推进战线。只不过,这种城寨,并不是等着敌人过来攻打,而是把警戒和封锁范围,限定在十里以内!  

十里以内,斥候一来一回十分迅速,预警可以非常及时。  

大军无论出击还是防守,都是从容不迫,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回城寨躲一躲。这种城寨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往往都是好几个连在一起,再配合临时扎营的“机动部队”,可以组成非常严密的阵线。  

这种打法,时间并不快,然而却非常稳健,一点机会都不留给对手!  

和明末辽东那种死守不同,这里城寨中驻扎的都是野战部队,他们随时都能出战,也敢于出战。躲在小城寨内,只不过是为了缩短响应时间、避免在复杂地形被伏击而已。  

所以说这是一种见效慢,却集反伏击于一体,攻防结合的复杂战术。总指挥的将领不但要精通土工作业,对当地地形熟悉,还要能够率军野战。  

历史上,北齐北周的边境战争中,这种战术贯穿了两国之间的所有战争,甚至可以说榨干了鲜卑人的鲜血!  

那为什么南方,比如说江淮一带,却不能使用这种战术呢?  

因为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