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不可描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同一件事,有的人是先知先觉,提前谋划应对,甚至参与其中呼风唤雨。  

有的人却是后知后觉,事情都已经结束了,都还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能从露在外面的一点点蛛丝马迹,来判断是不是有大事发生。  

还有一种人,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感觉到了,只是依旧在云里雾里。他们在中随波逐流,投机或者作壁观。偶尔能分得一杯羹,但多半都是徒劳无功,只能看着那些提前准备的人大肆捞取好处而无能为力。  

从某种程度说,高长恭就是这样的人。  

回邺城之后,他就被高洋提拔为“城门校尉”,然后负责镇守邺南城的北门崇明门!这个位置非常关键,向来都是宗室子弟担任。  

不过,崇明门的守卫虽然很关键,但城门校尉这个官职却不是。此举显示出高洋超人一等的权术手腕,高伯逸看得明明白白,唯独政治智商不高的高长恭蒙在鼓里。  

城门校尉起源于汉代,在汉代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它于汉武帝时初置,职掌京师城门守卫,异常要害。  

东汉光武帝沿置之,且在东汉之世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从史料记载的东汉历任城门校尉来看,此职多为外戚宠贵所把持,然仍不乏德才兼备者。城门校尉、执金吾与北军中候之间相互牵制,互不统属,共同组成了东汉中央宿卫系统中的城卫军。  

但是,城门校尉风光只在东汉、魏、西晋。  

永嘉之乱后,东晋、南朝不置城门校尉。但北魏却依旧保留此官位。  

几乎完全沿袭北魏制度的北齐,卫尉寺所属机构有城门寺,里面置城门校尉二人,仅掌宫殿城门及仓库管钥等,职权远低于两汉城门校尉。  

高洋将掌管宫门的职位安置在外城城门,并且是由嫡系宗室领兵,却又不给他名正言顺的官位。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高洋这一手实在太骚,让人无力吐槽。  

果然啊,对于大哥的儿子,哪怕是庶子,高洋也是又用又防的。在利用他们借力打力的同时,亦是不给任何掌握实权的机会。  

给你兵,可以,但是我不把你放到关键职位,你那点兵马也起不到什么卵用。  

放关键职位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只给你临时职务,出了事,就好比擦屁股的纸一样,随手就扔掉。  

此刻高长恭坐在城头的签押房里读兵书,却见他的长史秦方太走了进来,在耳边低声说道:“安阳王来了,就在城头下面。”  

高伯逸?  

高长恭将兵书放下,跟着秦方太下了城头。  

他有太多的问题想问对方。  

太子高殷怎么就被人毒死了,难道真的是歹人假扮段孝言?  

高洋难道真打算废后,立段妃为后,立高隆基为太子?  

难道幕后黑手真是段氏?娄太后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  

为什么高伯逸此时会被委以重任?他到底是做了什么事情?  

此时高长恭脑子里一团乱麻。他真的很想知道,邺城这一次的风暴,为何就那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  

他就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只看到了一点点结果。  

心事重重的来到城门前,高长恭看到不远处有一辆宽敞的犊车,款式略微有些招摇,一看就知道坐在里面的人非富即贵。  

果然,位置不一样,做事的风格也不一样了。想高伯逸以前做事是多么的低调啊,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其实,高伯逸也是个喜欢闷声发大财的人。只是现在他已经成长为庞然大物,你就算装孙子,难道你的敌人就会当做看不见你么?  

不存在的,过分的低调,只会让可能的盟友望而却步,不利于树立旗帜,团结大多数人。局势已然明朗,耍阴谋也不再有什么意义。  

太子的归属,直接决定了以后的政局,这一回合,谁也输不起,包括高洋在内。  

高长恭钻进犊车里,却见到里面居然摆得下一张小桌案,面还放着油灯和茶点。  

“如今陛下让你守着崇明门,此乃要害之地,丝毫不得大意。  

这一步你若是走得好,未来有大把实现抱负的机会。若是走的不好,那么…”  

高伯逸冷冷的做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吓得高长恭一颤。  

“兄长是说…此番邺城的局面还没有稳定下来?”  

高长恭压低声音问道。  

这种事情,傻子也能看出来,只是,局面具体是怎么样,却不是一般人能说出个一二三来的了。  

黑暗又混沌,就是此刻邺城所面临的局面。  

“我什么也没说,更不会替你选择。贤弟…你要好自为之啊!”  

高伯逸重重的拍了拍高长恭的手,有些诛心之言,概括的讲就是“不可描述”,高长恭太耿直,很多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尤其不能跟他这样的人说。  

好自为之么…  

高长恭似乎有点明白高伯逸想说却没有明说,也说不得的话了。  

这除了站队,还能是什么呢?高长恭耿直不代表他连这个都看不出来。  

对于高伯逸来说,他能走的路只有跟着高洋,跟着汉人世家,确切的说是赵郡李氏一条道走到黑。  

但高长恭的路却要宽得多,甚至可以说他随便怎么走,短期内都不会有什么危险,除非造反!  

高演即位,定然会笼络高长恭,因为对方是高氏皇族,尤其是嫡系一脉新生代的能带兵之人。  

段氏位,同样也会拉拢高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