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邺都新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阿郎,这是李氏送来的拜帖,请您晚去李府一聚。送拜帖的人说,今天就把杨素和李家女的婚事敲定。”  

福伯将一张烫金的红色拜帖递给高伯逸,今天晚要是去,杨素跟李祖勋女儿的亲事就算是定下来了。  

弘农杨氏对赵郡李氏,门第倒也般配。  

“拜帖我收下了,跟他们回个话,就说我今晚一定到。”  

高伯逸揉了揉太阳穴,感觉十分疲惫。  

好不容易回府了,平静的生活根本没有到来,反而是原来安静的府邸,变得门庭若市起来。连祖珽都嘲笑高伯逸。  

“如果你门口贴张纳妾的告示,估计邺城的富贵人家要踏破你家门槛!”  

连祖珽都这样说,更不要说高彾了。最近家门口的热闹,让人感觉恍如隔世。  

现在的高伯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叫炙手可热!尤其是那些北方汉人世家,像是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般,有时候直接组团杀门来了。  

当初北齐神童李德林投到高伯逸麾下,结果现在变成了招待员,天天陪那些世家里的人吃喝玩乐,但就是不让他们见到高伯逸的本人!  

呵呵,当初你们对我爱答不理,现在我也要玩玩什么叫高攀不起!  

高伯逸心中一阵暗爽,但是就是不说。对外公开说因为太子被毒杀,自己心如刀割,无法见客还请见谅。  

傻子都知道这是说辞,但谁也不好公开指责说什么,不然话语传到高洋那里,就不是喝一壶就能解决的了。  

“主公,晚…是不是要去相亲?”  

杨素穿戴整齐,特意贴了一副假胡须,看起来稳重了不少。  

“相亲只是借口而已。你这门亲事,只要我还没死,就一定不会出意外。李家哪怕是用绳子捆着,也会把李祖勋的嫡女送到洞房的。  

我只是在担忧,现在与段氏已经势成水火,然而又不得不做这样的选择,你明白么?”  

杨素以后是要挑大梁的,所以高伯逸很耐心的在教导栽培他。  

“在下明白。若是主公不下手杀了段孝言,陛下是不会把兵权交给主公的。只有站在太后对面,站在段家对面,站在晋阳鲜卑勋贵的对面,主公才有活路。”  

杨素沉声说道,面色肃然。  

他当然明白,这一出戏,演得虽然不错,但也就骗骗无知妇孺罢了。  

段孝言是不是真的。  

太子是不是段韶杀的。  

太后是不是想立高演为太子。  

高伯逸的真正使命是什么。  

明眼人心中都有一笔账,只不过现在还没到算的时候。  

以前高伯逸还不能算入局,他还可以跟着宇文邕混,他还能跟段氏妥协,现在不同了。  

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不然就不止是一人死,而是一家全部死光光!哪怕是平日里再浪的人,此时此刻也会警醒起来的。  

“你说得不错,不过你只看到了不利的地方,却没有看到有利的地方。”  

高伯逸从食盒里拿出一枚精致的白色糕点递给杨素说道:“高敖曹之后,北方汉人世家就一直没有台面的人,所以他们也没办法全力支持。  

杨愔性格偏软,手中又无兵马,难以承担领袖之责。  

我跟段氏彻底决裂,虽然是在自找麻烦,却也树立起一面旗帜。至于其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你自行体会吧。  

我要去盘我儿子了。”  

高伯逸站起身,朝着家中后院走去。  

他离开以后,杨素眼中精光一闪,低声沉吟道:“主少国疑,这是机会来了啊。”  

邻近北义阳郡的光城郡,郡治就在光城县。城楼的签押房里,段韶面前桌案摆着两份信函,让他左右为难。  

第一份信函乃是私信,是唐邕写给自己的。  

信中说刺杀高殷已经成功,但高伯逸破获了案件,并逮住了段孝言然后亲自在皇帝面前杀了他,此事很多朝臣都亲眼所见。  

唐邕告诫段韶,不要认为高洋不知道太子是怎么死的,事情已经败露,也在当初预案之中。  

如今之计,速速回晋阳,整顿兵马,并打出旗号,联络太后,支持高演为太子,威逼高洋让步。  

一旦高洋让步,立高演为太子,则立刻找个由头带领晋阳兵马南下“勤王”,然后半路提出废无道昏君,扶持高演即位。  

若是高演被高洋杀了,那对计划同样是有利无害的,还有高湛可以利用,不妨放手一搏。  

如果高洋传召回邺城,则一定不可以去,否则性命交于他人之手,无异于插标卖首。  

这封信跟谋反也差不多了,但是段韶知道,高洋不会杀高演,更不敢动自己。当然,这是在他还没有失去理智的情况下是这样。  

然而高洋情绪一旦激动,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来,则一切皆有可能。  

桌案的另一份信函是公函,面写的话很少,但字字如千金,让人无法忽视。  

信是张耀写的,让自己回邺城述职,兵马回晋阳不需要他操心,就这样。  

到底是回去,还是不回去,这是个值得好好思索的问题。一时间段韶陷入两难之中。  

回去,有被高洋秋后算账的风险。虽然没撕破脸,但高殷到底怎么死的,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拜高伯逸所赐,段家这次可谓是人赃并获,怎么洗都洗不干净的。  

段韶也没指望能骗过高洋。  

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激烈,有时候比战场还要激烈。战场经常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