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惊爆危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高殷躺着床,全身麻木、眼睑下垂、四肢无力。你摸他的身体,基本不会有任何反应,但还有呼吸,脸呈现缺氧的紫色,已然陷入昏迷。  

当高伯逸赶到太子东宫的时候,高殷正好断气,寝宫里跪了一地的人。李祖娥在床边已经哭得没有眼泪,快要昏厥过去。而高洋站得笔直,面色铁青,全身都在发抖!  

高洋的贴身御医祖珽,失望的对着皇帝摇了摇头,表示太子已经无药可救。  

“今天太子的茶水是谁端来的,有谁碰过?”  

高洋沉声问道。  

无人回答,或者说没人敢回答。因为端茶水的贴身太监已经被冲动之下的高洋派人棍杀了!  

“高伯逸,你见多识广,说说看,太子这是什么病,或者说,这是什么毒!”  

高洋咬牙切齿的问道。  

我他喵的怎么知道是什么毒!  

高伯逸一脸懵逼,这高殷怎么回事啊,早不死晚不死,偏要在自己回来的这天死。  

这他喵的不是明摆着暗示是我毒死了太子么!  

一时间高伯逸头脑发散,想到了很多事情,却又不太确定。  

“陛下,可否让微臣来看看?”  

“嗯,朕已经去叫张晏之和毕义云过来了,你先看看也无妨。”  

高洋意味深长的看了高伯逸一眼,让出一个位置让对方前来。  

高伯逸在心中大骂麻麦皮,却不敢表现出来。他看了看高殷的杯子,里面装的是水而不是茶!  

这就怪了啊,如果是水不是茶,那不就说明这毒药根本就没味道?  

古代蒙汗药能把人迷晕那都是江湖传说,实际这种药味道极大,真只有味觉丧失的人才喝不出来!  

更别说是毒药了!  

皇宫里所有的食物,都用银筷子试毒,还有专人试吃,是如何毒倒太子的呢?  

“不用看了,试毒的人已经被毒死了。”  

高洋幽幽的说道。  

他实在是想知道这一幕是怎么发生的,因为今日能够毒死高殷,难道改日就不能毒死他高洋?  

要知道这种事情是防不胜防的啊!  

“陛下,恕微臣直言。要寻找无色无味的毒药,恐怕也绝非易事!我想宫廷里并没有这种毒。”高伯逸言之凿凿的说道。  

古代的鹤顶红,牵机毒都是皇宫里御赐的毒药,但这些都不是无色无味的。至于常用的砒霜就更不是了!砒霜遇到热气就会散发出蒜臭,而且很容易被试出来。  

从用毒这个角度说,高洋自己都做不到用无色无味的毒药去毒死人,那别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知道,高洋可是皇帝,代表的可是国家的力量啊!  

“陛下,微臣觉得…可能是鯸鲐(hóutái)之毒!”  

高伯逸半天没说话的时候,站在一旁观察高殷尸体的祖珽突然说了一句话。  

鯸鲐?这他喵的不是河豚嘛!  

高伯逸恍然大悟。  

河豚的毒确实是无色无味的,但是这玩意不溶于水啊,而且怎么提纯也是个大问题。  

你把富含河豚毒的河豚血放杯子的水里,人家能喝不出来么?得多腥啊!  

“微臣年轻的时候喜好美食,某日和好友宴饮,就见过对方中了鯸鲐之毒,与太子死状无二。”  

原来真是河豚的毒,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无法推断出到底是谁下的毒。  

高洋面色稍缓,总算是有了些眉目。  

《山海经·北山经》中有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食用河豚,而且知晓“河豚有毒,食之丧命”。  

2000多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属地,吴越盛产河豚,吴王成就霸业后,河豚被推崇为极品美食。吴王夫差更将河豚与美女西施相比,河豚肝被称之为“西施肝”,河豚精巢被称之为“西施乳”。  

据说,吴王夫差在品尝河豚精巢时,对其洁白如乳、丰腴鲜美、入口即化、美妙绝伦的感觉,不知该如何形容,联想起美女西施,遂起名“西施乳”,并在民间传开了。  

但是吃河豚是一回事,把河豚毒提炼出来下毒,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老实说,中国古代并没有这样的“黑科技”,至少中原没有。  

不止是高伯逸,就连精通医术的祖珽,也很好奇对方是怎么把河豚毒素提炼出来的!这种技术他也很想学啊!  

“陛下,河豚易得,河豚之毒得之不易,并非普通人能弄到。微臣觉得,从这方面开始查起比较好,或许会有线索。”  

高伯逸沉声说道,他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却并不能完全排除自己的嫌疑。  

毕竟,他现在已经在邺城了,说对这件事不知道不知情(哪怕是事实),高洋恐怕也不会百分百的相信。  

尼玛,是有人想搞死高殷的同时,栽赃自己一把!这一招栽赃,手法非常拙劣,但是,有时候很多事情是不需要讲证据的。  

只需要在高洋心中扎下一根刺就行了,要什么证据呢?只要你不能自证清白就OK了。  

一想到这里,高伯逸心中就有底了。  

谁是最大受益人,谁就极可能是最终的凶手。高隆基是谁的孩子?李祖娥被废后是谁最开心?高殷死了是在给谁让位,恐怕高洋心中早已有一本账了。  

不然他不会像现在这样迫不及待的找自己来。  

猜透了高洋的心思,高伯逸心中大定。他拱手对高洋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