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赵大神(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淮州城(就是三国时南阳东部的比阳城)里,唐邕已经打点好一切,准备出发去襄阳了。  

所谓恩威并施,第一封信是漫天要价,吓吓王琳。现在这次去是落地还钱,然后听听对方的底线在哪里。  

做买卖跟劝降如出一辙,有时候道理是差不多的。  

投降也是一种卖,就看是卖什么了。  

“道和啊,我这心里总是有点不安。万一王琳不讲信用,一刀把你结果了,然后直接反了怎么办?”  

段韶担忧的问道。  

“无妨的,只要王琳脑袋没进水的话,断不会做这样自掘坟墓的事情。  

王琳一向以信义立足,他若是无故斩来使,还是齐国重臣。  

且不说陛下饶不了他,就说他手下那些兄弟,会不会生出寒意都是个问题。  

放心,此去看似危险,实则稳如泰山。”  

看到唐邕如此信心满满,段韶总觉得要出事。  

就像当年侯景在战场戏耍过他时的那种不好的感觉。  

正在这时,一个亲兵匆匆忙忙的来到大堂门口,然后拱手禀告道:“大都督!邺都来了天使,就在门外。”  

自己手下一向都是对那些宫里的太监极为不屑,何曾用过“天使”这个正式词汇?  

段韶跟唐邕招呼了一声,大步流星的走了出去。  

不过他没看到什么车驾,也没有什么随员,就一位中年大叔站在自己面前,穿着厚厚的皮袄,干练,却也整洁低调。  

“段大都督,在下赵隐,替陛下传话。”  

那人对着段韶深深一拜道,脸带着和蔼的笑容。  

“哎呀,彦深(赵隐表字)兄啊!你我相识多年,这是做什么!用得着这样一板一眼的嘛,难道我还认不出你么?”  

段韶亲热的将赵隐扶住,如见老友。  

事实,两人确实相识多年,还在高欢霸府的时候,段韶就跟此人共事过。  

但赵隐一向淡泊名利,跟朝廷重臣都刻意保持了距离。平日里又笑脸相迎,喜怒不形于色。  

不常说话,但只要一说出口,皇帝准会听!  

无论是高欢也好,高澄也好,高洋也好,都是一样。  

只看赵隐没被高洋打过训斥过,而才华横溢的杨愔却经常被高洋羞辱,就知道这位赵隐赵彦深有多厉害了。  

他跟段韶确实只能算是“相处愉快的熟人”。  

此刻对方来传旨,段韶哪里敢在他面前摆谱啊!  

“礼不可废!”  

赵隐像模像样的行了一礼,然后将圣旨交到半跪在地的段韶说道:“  

军务之琐事杂务(你)可自行决断,战阵出兵要与高归彦商议。  

今命赵隐为行军长史,记录军功,协调你二人,不得互相倾轧。  

另,唐邕即刻起快马返回邺城,不得有误!  

任何人不得阻挠,否则以谋反论处。”  

这圣旨语气够严厉的!  

“陛下骂的凶而已,实则是担忧王琳害唐道和性命。  

所以让在下去襄阳走一遭。”  

说这话的时候,赵隐的锋芒就跟他的名字一样,隐没在和煦的微笑之下。  

段韶微微点头,高洋可谓是知人善任,帝王之姿。  

赵隐有什么政绩先不说,此人游说人的本事那可是一等一的。  

当年王思政颖川鏖战,弹尽粮绝被困城内,宁死不降。  

赵隐孤身入城,第二天就和王思政两人同时出城,西魏军之后也随之投降。  

王思政不是一般人,当时在西魏可以说是出了名的又臭又硬,为了证明自己忠心,当初差点自尽。  

这样的人居然被赵隐说动了!  

此番高洋派他来游说王琳,可以说是找对了人。  

段韶亦是没有反对,觉得此举甚为妥当。  

只是,赵隐来没什么,这个人确实是个会办事的。  

但高归彦那厮就不太好相与了,而且跟自己app下载地址xbzs有“结构”的仇怨。  

段韶心中百转千回,表面不动声色将赵隐引进府衙大堂。  

所谓的“结构”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比如说高伯逸恨不恨段韶呢?  

情感说是不恨的,甚至还很欣赏。  

段韶可能也是这样的想法,毕竟年轻一辈能将他逼到此等境地的人就高伯逸一人。  

但因为两人的身份不同,立场不同,那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站在同一边,这就叫“道不同不相为谋”。就算欣赏,将来杀起对方也会不手软。  

进大堂以后,唐邕看着赵隐,那张憔悴的脸有点抽搐,又很快控制了情绪,淡然的给赵隐行礼,跟之前段韶的亲热劲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也是“结构性矛盾”,与人品无关。  

唐邕是站在段妃这边的,而好巧不巧的是,赵隐是太子高殷的启蒙老师!看着这娃长大的,很喜欢高殷的温文尔雅。  

以前段妃没生高隆基,自然无所谓,唐邕也犯不着跟赵隐顶。  

但现在段妃已经生了皇子,而且摆明了高洋有换太子的想法,唐邕有什么可以跟赵隐“相为谋”的?  

而且难以启齿的是…段妃确实是唐邕的初恋情人,张晏之的谗言是真实的,两人是因为高洋的介入才鸡飞蛋打的。所以唐邕帮段韶,其实也有自己的所谓“情怀”在里面。  

不可与外人道也。  

赵隐双手将圣旨递给了唐邕,微微一笑,拱手就走,面子很足。  

不过心里怎么想就不知道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