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远方的信使(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是说,段妃生了个儿子,叫高隆基?”  

密谍传来的消息,几个月以前,段妃就顺利产下一子。  

但这几个月都没有起名字!  

也不知道高洋是怎么想的。  

然而近期,高洋为了庆祝这个儿子降生,大赦天下,释放囚犯,然后还在金凤台里大摆筵席,并公布群臣,给段妃之子起了个颇有霸气的名字。  

至少比李祖娥那个叫高潜的名字要霸气多了。  

不得不说,高洋此举像是他昏迷了几个月,醒来后突然发现段妃生了个儿子一样。  

反射弧实在是长得让人无话可说。  

现在在邺城的官员当中有流言,皇帝高洋极有可能废后,废太子高殷,然后立高隆基为新太子!  

当然,如果他这么做了,他就会彻底失去以赵郡李氏为代表的河北世家的支持。  

不过现在齐国国力暴涨,不缺粮不缺钱,说不定高洋觉得没世家的捧场也无所谓,飘了呢?  

当年的高澄不就是太浪了,然后飘一飘就飘没了么?他同父同母的弟弟高洋飘一下又有什么稀奇呢?  

高洋并未在公共场合说过要废后,不过全邺城的人都知道高洋现在已经跟皇后李祖娥貌合神离了。皇后命运如何,太子命运如何,还有高隆基这个霸气的名字,实在是让人浮想联翩。  

“高隆基么?这名字要怎么说呢?”  

自家书房里,高伯逸看着杨素送来的消息,只能用无力吐槽来形容。  

“罢了,废后是不可能的。  

高洋坐得稳江山,多亏了北方世家的财力,与晋阳鲜卑的武力,少哪一个都玩不转。  

老太婆娄昭君,已经给高洋很大压力了,他再把自己北方世家的腿砍掉,以后岂不是要当个傀儡之君?”  

高伯逸不屑说道。  

其实杨素也很担心,他已经跟李沐檀的堂妹定亲了,等高伯逸王者归来回邺城以后就立即完婚。  

利益捆绑之下,想法自然会不一样。  

“主公,高洋不是渤海长公主(高彾),他喜怒无常,性格多变,而且翻脸比翻书还快。  

指望他不废后,那还不如指望猫不偷腥。”  

杨素忧心忡忡的说道。  

“无事,我不回邺城,他一定不敢废后。他一旦废后,我就有可能投靠周国。就算废后,那也绝对是等我回邺城以后。  

可是那时候我还会给他机会么?”  

看高伯逸自信满满,杨素微微点头放下心来。  

毕竟自家主公真不是普通人啊。  

正在这时,竹竿在门外轻声说道:“柱国,外面有个不认识的人找,自称辛道宪。”  

辛道宪?  

哪根葱啊?  

高伯逸到了北周,自然也会研究朝廷有哪些文臣武将,高伯逸连韩擒虎和他老爹都找到了,从未听过有个叫辛道宪的啊!  

这厮绝对不是什么有名的人。  

“把人带进来吧,杨素你去屏风后面歇着。”  

高伯逸还是老规矩,让杨素旁听学习。  

进来的是一位中年男子,粗布麻衣一副文人装扮,风尘仆仆的似乎还很寒酸。  

“在下辛道宪,从勋州(玉壁)来,路过汾州的时候,那边胡人盗匪多,为了不引人注目,所以打扮也比较寒酸,见谅了!”  

看他说话有条不紊,一看就是幕僚文人一类的人物。  

不要小看这个时代的幕僚,文武双全的张晏之,曾经就是高岳的幕僚。  

“辛先生前来所为何事?”高伯逸好奇问道,因为他根本就不认识对方。  

“为我家主公送信而来。  

当年我家主公与独孤大人相交甚笃,本来这封信是不会送到从齐国而来的高都督手中的。  

但是我家主公想到高都督已经是独孤大人的女婿,而且有些话高都督更能理解,所以我家主公就冒昧的给大人写了封信,让我送过来。”  

瞧这话说得多客气啊,高伯逸接过信,对着辛道宪拱手道:“先生远道而来,要不要在舍下歇两日再走?”  

辛道宪当了数十年长史的人,几乎都要成精的货色,如何会不知道这点事情。  

他客套了几句,随即拱手告辞。  

前世在有些地方的农村,高伯逸经常听到主人极力挽留客人,有时候甚至激动到如同生离死别一般。  

后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种不伤情面的礼貌与客套。人家越是求你住下,你越是要客气的离开,这才能“宾主尽欢”。  

如果傻乎乎真的逗留几日,人家表面上不说,背后还不知道会如何编排你不懂规矩呢。  

高伯逸此时对这个陌生人的态度如出一辙。  

又不认识,热情个鸡儿啊!下次见面再套近乎不迟。  

拆开信看落款,居然是韦孝宽写的!  

韦孝宽当初作为自己在密谍战场上的对手,几度交锋。后来将密谍的事情交给张晏之以后,韦孝宽与张晏之也是在邺城斗法了几次,互有输赢,总体说来还是韦孝宽输得多。  

因为北齐国力在增强,民众的日子也好过了,再像以前那样忽悠齐国人奔逃关中,随便分田地这样的话语,已经没人当回事了,没有这样的民众基础,占据客场的韦孝宽谍战自然会吃亏。  

“这厮奸诈得跟鬼一样,他找我有什么事?难道是搞什么审核?”  

高伯逸不太明白韦孝宽这厮到底什么想法。  

信里面还附了一张南阳地区的简易地图,上面标注了几个要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