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斛律跑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蒲坂城外,到处都是尸体。  

当地百姓的,西魏军的,北齐军的,散发着阵阵恶臭。其中军人已经被剥去身上的铠甲,甚至连衣服都没留下。  

身上的刀伤箭伤随处可见,极为狰狞。  

斛律光的毒辣在于,他不许西魏士兵出城收尸。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些尸体堆在城门附近,如今进入初夏,尸体散发出阵阵作呕的味道。  

已经有无数苍蝇光顾这里,发出嗡嗡响的声音。  

蒲坂城多水,人员往来频繁。  

斛律光的打算,似乎是想通过瘟疫,来削弱关中的力量。  

“这鲜卑蛮子,欺人太甚!”  

看到眼前的一幕,独孤信气得胡子直颤抖的。  

身边的杨忠轻叹一声,终究还是来晚了。  

或者说他们小看斛律光了。  

正如李弼在临汾盆地那边做的事情一样,斛律光的北齐军,攻城只是幌子,他们的目标,一直都是西魏的战争潜力。  

也就是在城外的边民!  

斛律光攻城的方式很简单,直接让西魏边民作为前驱,让那些守军投鼠忌器!  

很简单,却没办法破解。  

当年匈奴人用过,后来鲜卑人也用过,以后蒙古人还会接着用。  

然而,正当独孤信和杨忠带着一万府兵精锐悄悄沿着黄河来到蒲坂城门前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斛律光已经…跑路了!  

一路上他们都没遇到北齐军的斥候,为何斛律光会提前撤军?难道是高伯逸通知他的?  

这个念头在独孤信脑中一闪而过,随即便抛诸脑后。  

不可能的事情,那厮无论怎样的多智近乎妖,也不可能会算准自己这边的行军时间,更没办法去通知斛律光提前撤退。  

只能说,斛律光事先已经算到了西魏军会反击,他见好就收了。  

这场不义之战,打得两国边境都元气大伤,双方出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各种卑鄙手段都使出来了。  

斛律光让西魏边民当“送死队”攻城固然不光彩,但李弼在临汾盆地里一路烧杀抢掠也不是什么好鸟。双方不约而同的以搞破坏为主,似乎根本就没打算长期占据城池!  

“往北走有两条路,一条是盐池,这条路被斛律光一路破坏,已经无险可守。  

另一条路是沿着涑水河走,有北解城作为依托,还有北猗氏和猗氏两城锁住关卡,斛律光不会走这条路的吧?  

猗氏城东面才是闻喜县城。”  

猗氏这个名字很奇特,但却是地地道道的汉人城池,历史相当悠久。  

“猗氏”一名可追溯到夏代的古猗国。春秋末,鲁国贫士猗顿大畜牛羊于猗氏,十年间富埒王侯,因以地为氏,称猗顿。  

这座城池干嘛的呢,很简单,猗顿用涑水河来漕运贩卖食盐的据点。  

汉代置猗氏县,此城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北周成武王元年公元559年猗氏县北移后,该城依旧。  

据后世考古发现,猗氏故城现存城墙,南、北、东墙分别长约1200米以上,残存高28米,厚19至21米间,夯土层厚度9至10厘米。  

可见这是一座不太大,但却相当坚固,用夯土所建筑的四方小城。  

北猗氏在涑水河以北,猗氏城在涑水河以南,两座城像两扇门,堵住了沿着涑水河这条大路。  

两道关卡,斛律光是吃饱了撑着的,去破关回到闻喜县城么?  

独孤信跟杨忠二人一合计,都感觉斛律光不太可能走涑水河,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高伯逸走王屋山脉,虽然也是大胆举动,但他的行为是有独特优势的。  

能消失在敌人视野里,让对手弄不清他会从王屋山脉的哪个位置出来,从而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难道斛律光也能在涑水河岸边消失在众人眼里么?  

“斛律光师老疲敝,经历连番大战不得休整,已经是人困马乏。  

此刻我们朝东北走,走盐池,一路杀奔过去,定能将其击溃!”  

杨忠激动的向独孤信建议道。  

他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斛律光选择走盐池这条路,那么之前他破坏得有多狠,现在就会哭得有多惨!  

而独孤信手下的这支府兵尚未参加过战斗,可以说是精神抖擞,百分百的好状态。  

这个时候不去争功勋,什么时候去争?  

独孤信刚想赞同,却发现远方有一骑飞驰而来!看样子很像是魏国的传令兵。  

“柱国大人,杨将军,大司马有令,不要追击斛律光,以免中了埋伏。大军缓缓向北收复失地即可!”  

这里的大司马,说的就是宇文护!  

一听这话杨忠就不乐意了。  

我正要封妻荫子的时候,你把我腿拉着,到底几个意思?  

独孤信也是不满,不过他心思更多,沉声问道:“大司马还有什么交代没?”  

“大司马说,他正在来蒲坂城的路上,有什么话他会当面和您说的。”  

传令兵单膝跪倒,双手呈上一个封了火漆的竹筒。  

独孤信拆开一看,里面的信件果然如传令兵所说的,宇文护说此番劳民伤财,打下去也是毫无意义。  

目前的要务,是收复失地,而不是收拾斛律光。  

宇文护的思维,跟独孤信和杨忠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独孤信和杨忠想的是战场立功,至于西魏这些土地被怎么破坏,那不是他两的事情。  

他们又不是皇帝!操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