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阳谋阴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坐镇弘农城的独孤信,最近经常收到截然相反的消息。  

一边是麾下柱国大将军杨忠送来的信,要求增兵北中城,并以此为缺口,在洛阳西北凿开一个大窟窿。  

这个窟窿大到北齐那边无论如何都堵不住的地步。  

他说据斥候侦查,洛阳城兵力空虚,毕竟王峻虽然擅长打防守战,但也变不出兵来吧?  

另外一边则是在玉璧城的韦孝宽送来的信,告诫独孤信,高伯逸的谣言诡计,已经在长安产生作用。现在长安城的政局有些混乱。  

如果他要进兵,不要太指望会有援兵,一切全部得靠他自己才行。  

经过上次荆襄战役的惨败,现在没人敢把韦孝宽的话当耳旁风。有那么多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啊!  

“大都督,外面有个人想见你,个子很高,像个竹竿一样。虎口老茧很厚,像是个用剑的高手。  

说是你认识的故人的奴仆。”  

身边的亲卫在独孤信耳边低声说道。  

这家伙是高伯逸身边的贴身护卫吧?  

独孤信面色古怪,因为他听杨忠说起过这个人,说高伯逸身边有个死士,是个用剑的高手,身材瘦高如竹竿,绰号也是竹竿。  

单独见面,此人不容小觑。  

“带他进来。”  

独孤信悄悄把剑放在身边的软垫上,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你是何人,我不认识你啊?”  

见到来人,果然跟亲卫描述得一样,估计是高伯逸的贴身护卫无疑了。  

只见这高个子一言不发,眼睛瞟了独孤信身边的亲卫一眼,脸上看不出喜怒来。  

“都退下吧。”  

独孤信挥挥手,他感觉高伯逸应该不会那么下作,派人暗杀他吧?  

没理由啊,如果真这么做,让独孤罗跟杨忠一起回长安这算什么事啊。  

“柱国大人,这是我们高都督的信。”  

对方将一个封了火漆的竹筒交给独孤信。  

“你们都督有没有说什么?”独孤信沉声问道。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不假。但没说两国交战,写信不是坑害对方啊。  

多个心眼总是没错的。  

“我们都督说,他跟柱国大人有缘,所以请您务必相信他所说的。时间虽然会证明一切,但只怕那时候为时已晚,覆水难收。”  

有点意思!  

独孤信接过竹筒,拆开信,一字一句的读了起来。  

很快,他就面色大变。  

宇文护打算借这次战争,削弱几个柱国的实力。具体来讲,就是赵贵、独孤信、李弼他们三个。  

而这次领军的人里面,独孤信率领偏师在洛阳西北,而赵贵和李弼则是玉璧城附近扎营,跟北齐的禁军主力对峙。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那是因为宇文护马上就会废掉拓跋廓,废掉魏国,建立周国。  

这几乎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独孤信虽然在弘农城,但也不是没听到长安的风声。  

但这封信里还说了一个秘密。  

那就是宇文护打算废除八柱国制度,将柱国改为“国公”,变相削弱柱国的兵权,而十二大将军的兵权维持不变!  

也就是说,将来杨忠还是当他的柱国大将军那时候可能不叫这个名字了,但独孤信这个柱国,却是会被架空,成为一个身份尊贵,但却并无实权的花架子。  

高伯逸提出了一个很诱人的建议。  

既然宇文护想搞事情,那么独孤信你保存一下实力怎么样呢?  

现在手下的人都是你的亲信,死一个少一个。上次洛阳打败仗本来就死了几千人,几个柱国里面受损最大的就是你。  

何不演演戏,把北中城的杨忠撤回来呢?  

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不然鱼死网破之下,洛阳就算被西魏攻破了,那对你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回去以后宇文护正好对付你,反正你的兵力受损最大,收拾起来最容易不是么?  

信还是不信,这是个大问题。独孤信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两难之中。  

“我们高都督说,柱国大人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如果没什么交待在下的话,在下这就告辞了。”  

竹竿对着独孤信拱手行礼,对方没有阻拦,也没有说话,就像是雕塑被定住一样。  

就这样呆坐了一个时辰,独孤信的亲兵进来问道:“柱国大人,晚膳好了,要送进来么?”  

“不了,暂时不用。”  

独孤信用火折子点燃油灯,铺开大纸准备写信。他在想怎么劝说此番雄心勃勃的杨忠,带着兵马回来再说。  

此番自己手下精锐尽出,若是全部交代在河洛之地,回长安估计会被宇文护一撸到底。  

不一会,信写完了,独孤信交给身边的亲卫,耐心交待道:  

“送到杨忠将军那边,他若是不同意,你就说是我说的,军令如山。回来之后,我自然会跟他解释。”  

“喏!”亲卫带着信心急火燎的走了。  

“我这么做,是不是中计了呢?”独孤信陷入沉思之中,但很快他便醒悟过来。  

丢失攻略洛阳的机会,大不了下次再来就是,哪怕高伯逸骗了自己,也不会伤筋动骨。  

但若高伯逸的信中所言都是事实,那么魏国剧变在即,自己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此时多保存一分实力,将来就会多拥有一分底气。  

看似有选择,其实根本就没得选。  

“阿姊今天会来这里,倒是有些稀奇了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