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平南策(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年初七,乃是朝会的日子。北齐春节是七天假期,而且官府里不安排官员轮值(平时是安排官员值班,没轮到的人就可以直接回家休息了,但是有事要随叫随到),大家都回去过春节去了。  

这一天,高洋的脸都是黑的,或者说他这个春节完全没过好,建康的惨败,让他怒火中烧又有些后悔自己当初没听高伯逸和陆法和的话。  

但要面子的他,又怎么能在群臣面前承认呢?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高洋身边的宦官高喊了一句。其实也没什么人有大事要说。  

高睿在北边修长城,一切顺利。  

祖珽在督造三台的装修。  

段韶在淮南的合州(合肥)重整旗鼓,打算十万人攻打建康。陈霸先在偃旗息鼓,可能也在积蓄力量。  

洛阳那边王峻在修塔楼,挖壕沟,不知道大冬天的停工没有。  

西边的魏国很安静,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斛律金在晋阳过冬,估计没啥鸟事。  

呃,还有那个高伯逸,顶着什么招讨使这样莫名其妙的官职,在郢州窝着,貌似没惹出什么事,但好像也没干什么事…这厮当初到底是以什么理由出去的来着?  

诸位大臣都神游天外,再加上宰辅杨愔不在,高德政代为辅政,他也不想弄出什么事情来。  

正当所有人打算结束这基本上啥也没说的无聊朝会时,远远传来一个传令兵的声音,直奔太极殿而来!  

太极殿就是正式朝会的地方,但哪怕是在这里,只要是紧急军情,传令兵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接进来,亲自把信交到皇帝本人手里。  

高洋刷的一下站起来,直接从龙椅上跑到大殿中央,一把将传令兵的竹筒抢了过来!  

不过不等他拆信,那传令兵就大声说道:  

“陛下,东南诸州招讨使高伯逸,在大年初一奇袭蒲圻城及巴州城,兵不血刃拿下巴州城,并俘虏自对方主将侯平以下万余人。傅伏将军已进驻蒲圻城,等待高招讨使的下一步行动。  

此外,在高招讨使的游说下,梁国车骑将军王琳代表梁元帝萧绎长孙萧庄,向我大齐称臣!梁国诏书在此!”  

惊!大惊!难以置信!这场胜仗实在是太过于离奇,让众大臣都惊呆了。  

更主要的是,此战以及后面王琳的所谓“降表”,对于在建康吃了一鼻子灰的北齐来说,政治意义极大!  

谁都知道,高伯逸就带了三千禁军出发了,而慕容俨在郢州的守军,根本就不能动弹。他到底派了多少人攻打巴州重镇?  

王琳那份称臣的降表又是怎么回事?  

胜利来的太快,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高洋脸上出现兴奋的潮红,急急忙忙回到龙椅上,然后把信拆开看,面色渐渐变得平静。  

所谓“战报”里面说高伯逸还有一封密信要呈上,只能在书房里一个人看,军机不可泄露,事关荆州攻略事宜。高洋不动声色的微微点头,对传旨的太监说道:“高伯逸前线作战有功,先交付中枢记下,待他凯旋归来后,一并赏赐!  

至于王琳的降表,高德政起草诏书,承认萧庄为梁国正统!”  

高洋还是有政治头脑的,高伯逸怎么去游说王琳的不知道,但他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扯掉陈霸先身上的护身符,让这位“乱臣贼子”的野心暴露在阳光下!  

“退朝,这件事会发邸报,你们回去都好好想一想,有什么想法,写奏折递到宫里来!”  

说完高洋就干净利落的转身离去,丝毫都不停留。  

等他回来御书房后,把拳头握得紧紧的,仰天长啸!  

“好!好!好!高伯逸,我总算是没看错你,这一仗真是太合乎我心意了!”  

高伯逸这一仗打的是政治仗,而且打得非常漂亮!  

收编了一支水军,找了一条看门狗,而且还让王琳直接称臣,这件事的政治意义实在是太大,怎么褒奖都不为过!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高伯逸这次结结实实的在寒冬里送了一回碳。  

“陛下,这是郢州高伯逸送来的密信。”贴身太监将一个厚厚的“砖头”递给高洋。  

信是用黄色的帛书包起来的,厚厚一本,似乎内容很多的样子。  

高洋开始一张张阅读,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精彩,时而愤怒,时而又释然。  

良久之后,他才轻叹一声道:“高伯逸文韬武略,远胜其父。段韶要是再不能胜…唉,那就是陈霸先气数未尽了。”  

高伯逸在密信中提出了一套组合拳,其中包括建立一支隶属于中枢的水军,名为“蛟龙军”,兵员取淮南淮北之地,将其家小迁徙至邺都附近的安阳,在那里屯田。  

一方面是躲避战乱,一方面则是监视控制这支军队,防止叛乱。  

此外高伯逸又提出如果江东攻略失败,不妨将重心转移到荆襄这边来,荆襄之地势力众多,侯景之乱后,豪强们表面接受梁国朝廷的册封,实际上则是处于“不怎么听调更不会听宣”的半独立状态!  

这些势力的敌友关系极为复杂,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比较大的势力,就包括位于江陵的西梁,长沙郡的王琳,江州(南昌)的侯瑱,广州的萧勃(梁武帝从父弟吴平侯萧景之子)等等。更小的势力则是不计其数。  

高伯逸提议可以先利用王琳对付侯瑱,收服侯瑱后,再联合王琳对付西梁的萧詧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