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闭门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请王思政出山,确实是个…让人绝望的事情。对方曾经算是宇文泰手下头号大将,地位就好比是东魏时的侯景。  

虽然是落毛的凤凰的确不如鸡,但凤凰就是凤凰,怎么可能看得起高伯逸这种暴发户?  

一家普通的宅院门前,写着“王府”的牌匾都显得很暗淡,估计很久都没有修缮了。都官尚书隶属于尚书省,怎么说也是中枢大官了,但这宅院和牌匾,确实对不住官位和王思政的大佬人设。  

投降过来的人,哪怕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会小心谨慎吧?  

当年关二爷若是不被吕蒙杀死而被送到曹魏,估计也跟现在的王思政一个待遇。  

高伯逸有些唏嘘的敲了敲门,出来一个穿着黑色粗麻交领长衫的中年人,样子不过三十多岁,眉宇间带着一股郁结之气,表情冷峻。  

像是有人欠了他几百万一样。  

他虎口有着浓厚的老茧,两鬓已经出现白发,整个人显得有些落寞。  

高伯逸断定,这必然是个抑郁不得志的中年人。  

“你们找哪位?”  

浑厚的声音带着不耐烦,估计对方是看高伯逸年轻,王峻样貌平凡,气质不显,所以态度也不算很好。  

“请问这里是王思政王都官府上么?”高伯逸不卑不亢的说道,目光带着审视。  

他可是能直接给高洋打小报告的人,一般的朝臣谁不给几分面子啊!  

“我是王元逊,王思政正是家父,请问你们是…”一听“王都官”三个字,刚才腰杆还笔直的中年人王元逊,身形都不免佝偻了几分。  

很简单,不是朝廷的官,不可能称呼王思政为“王都官”,这是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既然对方是官,那就很可能比自己父亲官大,搞不好还是皇帝身边的人。  

作为一个西魏那边投降过来的人,王元逊心中还是有数的。  

“我乃是中书舍人高伯逸,想见一见你父亲。”  

高伯逸将拜帖送到王元逊手中。  

落魄中年人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微微点头就进去了。  

一炷香功夫不到,他就走了出来,面色有些难看的对高伯逸说道:“抱歉,我父亲抱病在身,不方便见客,两位请回吧。”  

“呃,两位能不能说明一下来意?”  

王元逊忍不住问道。  

“我们是来请王都官出山的。”高伯逸拱手行礼道。  

王元逊最后一丝希望被打破,无力的垂下手道:“二位请回吧,朝廷不止派过一次人来请我父出山了,你们是最近的一次。”  

看得出来,他非常不甘心。但是没有办法,家里老爹王思政说了算。  

王元逊进去以后,高伯逸和王峻往“内务司”衙门走去。  

“你是不是知道王思政不会出山?”  

“对啊,他现在连当个都官尚书都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你还能指望他做什么?”  

王峻脸上似乎写着“你看,我说就会这样吧”。  

这就很尴尬了,白跑一趟不说,还吃了闭门羹,人家连见面都不想见。  

“你注意到王元逊的表情没有,我感觉他非常不甘心。”高伯逸倒是没觉得这条路是死路。  

见都不想见,还不是因为在害怕?若是不怕,又何必避而不见呢?  

他感觉这件事还没走到山穷水尽。  

邺南城西边的一座大宅里,薛娘子的父亲看着哭哭啼啼的女儿,气得直跺脚。  

“哭哭哭,就知道哭!有个屁用!唉!”  

他深深叹了口气。  

家中的一切,都是高洋给的,然而现在薛娘子被赶出邺城皇宫,这些东西会不会被收回去?  

薛父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穷怕了啊!那些达官贵人是没穷过,不知道穷人过日子有多么难过!  

“你穿这么花枝招展的打算去哪里?没看到妹妹被赶出宫来正伤心吗!”  

薛父看到薛娘子的姐姐,穿着艳丽的红色长裙,打扮得如同蝴蝶一般准备出门,连忙叫住她。  

“哎哟父亲啊,妹妹不受宠了,这不还有我吗?有个贵人,愿意出十万钱,请我今日去他府里弹唱,你说我去不去?”  

薛娘子的姐姐也是大美人,姿色或许稍逊一筹,主要是气质比不上,但也比普通的庸脂俗粉强太多了。  

十万钱就是一千贯,已经很不少了。薛父不相信那位贵人只是听曲看跳舞那么简单,也许还会在床上玩玩。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她们姐妹两个,早就经历过这些事情了。最主要的是,这两棵摇钱树可以来钱啊!  

“父亲啊,犊车已经到门口了!”薛娘子的姐姐不耐烦的催促了一句。  

“去去去,早去早回,最近多陪陪你妹妹!”  

薛娘子的姐姐来到门口,看到驾车的人正是祖珽,面色有些难堪的问道:“祖爷,那位贵人该不会是你吧?”  

祖珽色狼的名声在外,薛娘子的姐姐门清得很,大家都是一个圈子里的人。  

“哪里哪里,你这样的倾城佳人,我哪里敢染指啊。”祖珽尴尬一笑,不再言语。  

“哼,这还差不多,带路吧。”薛娘子的姐姐得意的呼喝道,完全不把祖珽当外人看。  

进了犊车的帷幕,她靠着闭目养神,丝毫不见祖珽嘴角的冷笑。  

入夜,高湛府邸门前的巷子里,两个男人正在眉飞色舞的谈论事情,时不时发出一阵低笑。  

“此话当真?真有这样的佳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