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拒绝招揽(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抱歉,家父的身份,在下去梁国会很尴尬。”  

高伯逸拱手抱歉,态度诚恳。  

陈蒨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好比说后世员工离职,在离职原因一栏,估计都会写“家庭原因”“个人原因”等等。或许连“世界那么大,我想看一看”也可能有人写,但谁也不会去写什么“上级压榨我”“公司完全就是辣鸡”这一类的。  

因为做这样的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不爽了,收集证据劳动局的干活,要么就认怂走人。  

高伯逸自然也不会去跟陈蒨说,梁国已经是破船,你叔父马上就要造反,打N年的仗要死要活的,我小命金贵不想折腾,所以就不去南面了这样的话。  

情商极高的陈蒨也不会去问。  

这属于双方的默契,虽然不说明白,但心里都知道。  

“伯逸老弟,你对当今局势有什么看法?”陈蒨沉声问道。  

“梁国已经是冢中枯骨,神仙难救。”高伯逸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诛心的话。  

陈蒨点点头,这一点不光是高伯逸看出来了,就连高洋也看出来了,更不要说那些精明的世家门阀还有自己的叔父。  

“还有呢?”  

“王僧辩好谋无断,难成大事,你叔父应该早做打算。”  

高伯逸把“早做打算”四个字咬得很重。  

陈蒨心虚的四处张望,发现自己的护卫都离得比较远,这才微微一叹。  

很显然,他听懂了高伯逸说的是什么意思。  

“回去我会劝说叔父的,在此谢过伯逸老弟的提醒。”  

“这一趟,恐怕你叔父早有试探之心,并非指望你能扭转局势。”  

高伯逸幽幽的说道。说完他就如同老僧入定一般,拢起双手到袖子里不说话了。  

陈蒨细细咀嚼高伯逸的话,抬起头跟对方眼神对视,两人都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高伯逸处理这次间谍案的时候,翻阅了不少卷宗,也知道了很多内幕。  

这次和上党王高涣大军对峙的,是属于王僧辩的嫡系人马,而非是陈霸先的。  

如果说王僧辩还在幻想着维持梁国的旧框架的话,那么陈霸先早就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这次陈霸先一直在做让萧方智登基的努力,哪怕明知道不可能,都要派侄子过来,最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积累民心军心。  

他要以“南朝人保护者”的身份出现,这张政治牌打得极为精妙。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以说陈霸先这一先手,直接判了王僧辩的死刑。  

不然为何陈霸先选择“同室操戈”的时候,那么多人选择站在他这边?还不是因为王僧辩太过于软弱,对于北齐的无理要求全盘接受造成的。  

“伯逸老弟真是屈才了,你父亲也是…慧眼不识珠。”  

陈蒨为高伯逸惋惜,对方这样的见识,哪怕现在在南朝,恐怕也没多少人解读出叔父的真正心思。  

“据我所知,你叔父年岁已高,而且因为出征在外,所以子孙都不太成器。  

要知道,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你叔父就算把位置让给他儿子,恐怕那位也没办法在这风云变幻的世道里好好活下去,你还有机会,甚至机会很大!如果时机成熟,该争取的东西,一定要争取。”  

高伯逸这句话已经算是交浅言深,不能再说了。他之所以这样,也是担心因为自己出现,对陈文帝有什么影响。这一位对江南老百姓还是很不错的。  

他后世本身就是江南人,于公于私,都不在乎多说那几句话。  

陈蒨感受到高伯逸的善意,激动的点点头,眼中有泪花闪烁。  

“你等我一下。”  

陈蒨走到远处去拿了一个木盒子过来了。  

“这一套,我原本是打算送给齐国皇帝的。前些年我偶然间得到一块很大的白玉,然后让工匠打造了一套八枚玉佩。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套玉器成套很值些钱。  

我知道伯逸老弟缺钱用,我又不好再送金铤,只好那这套玉佩充数了。”  

高伯逸郑重的接过玉佩说道:“我肯定不会卖的,放心。”  

“哈哈,卖了无妨的,只要你不卖那枚玉玦就行了。你以后把玉玦带身上,一旦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摸一摸就有主意了。”  

陈蒨哈哈大笑,调笑了一番,随即严肃的对高伯逸拱手告辞。  

两人谁也没有说破,如果没有意外,这一面应该就是永别了。  

他陈蒨听了高伯逸的话,自然知道,这南方之主的位置,自己肯定是要争一争的。  

而高伯逸这样的人,出将入相的可能性很大,不会平庸无闻。  

两人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地盘,就更不要说见面了。  

或者说,再次见面,两人很有可能就是敌人了。  

陈文帝这个人很不错的,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说他“聪明睿知,纂承洪绪,群贤毕力,宇内克清,爵赏无偏,刑罚不滥,政事明察,莫敢隐情。国史以为承平之风,斯言得之矣。”  

希望他一切顺利吧。  

高伯逸有些惆怅的看着陈蒨出使的队伍慢慢走远,其实有那么一瞬间,他真想去南朝,看能不能逆天改命一下。只是这具身体的身份,限制了南下的可能性。  

“你们,有没有想过在这里动手把我杀掉,然后逃回西魏去。”  

看到断剑,四眼,葫芦三人表情复杂,高伯逸冷冷的问道。  

此时气氛几乎是要凝固住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