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结局的一些说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夏日的一天,太阳还未升起,邺城就忙碌热闹了起来。邺南城的太极殿也是如此。  

太极殿是为朝会正殿,殿宇十分高大。周围有120根柱子,地基高九尺,用垊石堆积而成。门窗以金银为装饰,椽栿斗拱都是用的沉香木,极为奢华,也象征着中枢的地位。  

今日是大朝的日子,中枢文武百官从东面的云龙门鱼贯而入太极殿,面上的表情都比较凝重。  

高伯逸提出的“运河中枢”“物流平台”“期货交易所”,在邺城引起了轩然大波!  

看好的人不在少数,毕竟杨广都知道要修大运河,这个时代是不缺聪明人的。  

更何况,这些大小官员里面,很多人都是世家子弟,或者说是替世家说话的人。为了建设任城,疏通河道,救济灾民,北齐的汉人世家出了不少力气,总算把前期对付过去了。  

现在是要摘桃子的时候,又怎么会退缩呢?  

那可是四成的利啊,收上来的税,金灿灿的常平五铢钱啊!  

据说连邺城的大寺庙都有参股!很简单的道理,高伯逸能做初一,就有人敢做十五。朝廷的那五成分不了,世家的四成,那可是有机会的。  

花花轿子人抬人嘛!  

朝会已经吵架吵了好多次,任城改商埠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现在纠结的是,中枢到底给民间(也就是世家和权贵)多少份额,才算合理。  

当然,高洋也知道,如果一点都不出血,没好处的事情,世家绝对会抵制到底!  

杨愔赞同。  

高德政赞同。  

高岳反对。  

高湛反对。  

斛律金不置可否。  

大臣们一个又一个发言,听得高洋烦躁不已。  

其实,没有一个人真的反对东河泊司的建立。  

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自己在这件事上面没好处。  

比如说之前还极力反对的斛律金,在得到儿子从历城传来的密函之后,就立刻改变了主意。因为斛律羡在历城参加了世家分蛋糕的会,然后斛律家也能从里面得到一些利益。  

仓储的管理费!可以弄到一些份额!  

还有河道的维护费用!河道上要建立“巡河司”,军队里面的事情,没有斛律家参与那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前些日子还在那里叫嚣“国将不国”的斛律金,今天就好似老僧入定一般,不说话了!  

因为斛律家收不到东河泊司的“关税”,但其他好处他们又有份,所以闭嘴是最好的选择。嘴上喊主义喊得凶的人,其实心里都是生意。  

“可怜我那孙儿斛律世雄,遇到高伯逸这种人怎么可能争得过,苍天无眼。”  

斛律金低声嘟哝了一句。能想出东河泊司这一套体系的人,足以把斛律世雄吊着打了。他斛律金又不傻!  

“清河王,朕问你,为何你要反对?”  

高洋忽然开口询问了一句。  

哈?你问我?刚才那么多人开口了,你就独独问我?  

清河王高岳一脸懵逼看着高洋。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运河,你为什么要反对?”高洋语气不善的问道。  

我不是,我没有,我只是反对所谓关税的收成啊,凭什么给世家那么多利益,给个两成不就好了么?  

此时高岳也不知道要怎么讲才好。要是大庭广众说出来,他要把一帮子大世家得罪到死里去。这种事情怎么能做呢?  

“回陛下,微臣并无此意。”高岳不卑不亢的说道。  

“还说你无此意!是不是因为没有你的好处,所以你就不同意,啊?是不是啊!”  

高洋竟然从龙椅上跳下来,三步两步揪住高岳的衣领不放!  

“臣死罪!”高岳赶紧伏下身体,跪在地上谢罪。  

然而高洋根本就不给他机会,直接拔出袖子里的匕首,熟练的割断了高岳的喉咙,鲜血顺着高岳的脖子流出来,地上一滩血。  

“这个逆臣,他仗着劳苦功高,就在邺城到处强抢民女,还把持朝政。朕就是觉得他位高权重,贸然拿下,恐怕社稷动荡。  

今日手刃此贼,何其快意!哈哈哈哈哈哈!”  

高洋自说自话,然后疯狂的大笑,朝堂上的每一个人,都噤若寒蝉。  

或者叫凉气渗透到骨子里了!  

没有审判,不给辩解的机会,不管你是不是位高权重。  

说杀你,就杀你,毫不留情!  

高湛打了个冷颤,以自己阴暗的心思揣摩,他知道为什么高洋要杀高岳了。  

就跟那一夜高洋冲进自己的卧房,将薛娘子姐妹斩首一样!  

据说,薛娘子之前跟高岳有一腿,高洋觉得自己被戴绿帽了,很不爽,所以现在找茬!  

这一刻,高湛庆幸自己现在那啥已经不行了。不然高洋想起那一夜的事情,恐怕…不会就这么算了。  

“来人啊,将这乱臣贼子拖下去,扔乱葬岗!”高洋大喊了一声,宫里的侍卫将高岳的尸体拖走,大殿里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血腥味。  

“都回去想想,三日之后,再开朝会吧。”重臣被皇帝当场割断喉咙杀死,这是一件足以惊骇世人的大事,朝臣们哪里还有心思讨论什么关税分成之类的东西哟。  

赶紧的回去缓口气吧!  

朝臣们离开了。只剩下高洋一个人瘫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  

有种难以言喻的兴奋,还有不知道该怎么形容的空虚,非常复杂的体会,无法描述。  

“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