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开始(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朱厚照看了一眼戚尤,缓缓的点了点头说道:“你是户部尚书,这件事情你来做最合适。有什么问题吗?”  

戚尤连忙摇头,然后开口说道:“太子殿下放心,臣回去就准备。”  

朱厚照点了点头说道:“那你就回去准备吧,明天一早就参奏,然后看看情况再说。”  

“是,太子殿下。”戚尤答应道:“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那臣就告退了。”  

朱厚照点了点头。  

戚尤就转身向外面走了出去。  

轻轻的伸了一个懒腰,站了起来,朱厚照想了想,自己好像很久没有上早朝了,看来明天早上要去一次了。  

朱厚照对身边的刘瑾吩咐道:“好好准备一下,明天早上去上早朝。”  

“是,太子殿下。”刘瑾连忙答应了一声。  

第二天一早,朱厚照起了一个大早,然后就去上早朝了。  

这起来每天坚持上早朝,对人的毅力还真的是一个考验,朱厚照不禁有一些佩服老爹。  

明朝的皇帝不上早朝的有很多,躲起来的就更多了,理由用的也是千奇百怪,能够坚持上早朝的并没有几个。  

除了之前的太祖和成祖之外,估计也就老爹最勤奋,在这一点上没人比得上。  

一边打着哈欠,一边往前走,朱厚照苦笑着摇头。  

这人啊,还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自己之前也是上早朝的,只不过现在有一段时间没上了,也有一段时间没起这么早了,现在突然来这么一次,还真的有一些不习惯。  

朱厚照到这里的时候,群臣也已经来了,于是他快步走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与群臣一起等着老爹的到来。  

很快,杨鹏这个老太监就先走了进来,然后他开口喊道:“陛下驾到。”  

群臣参拜,朱佑樘升坐。  

等到朱佑樘坐下之后,一边的杨鹏开口说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虽然早朝是一很重要大朝会,但其实就是形式意义比较大,尤其是在奏折制度推广开之后,臣子们有什么事都通过奏折的方式呈奏给皇帝。  

即便是小事情,不需要奏折的,通常也会走题本,不会拿到早朝上来参奏。  

通常这么做事情,一般都是已经私下里商量过的事情,拿到这里来讨论一下,又或者是有人想打谁一个措手不及,会直接在这里提出来。  

所以一般早朝也没什么太多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布置一下今天的任务和听一下总结报告。  

原本所有人都以为这依旧是寻常的一天,只是没想到户部尚书戚尤站了出来。  

有一些老臣子脸上就露出了无奈的神色,在他们看到太子殿下的时候,心里面其实已经有了一种不好的预感。  

这么多年了,谁都知道,太子殿下一上早朝准有事情,而且通常还不是什么太好的事情。  

尤其是这一次,太子殿下从江南回来,显得十分的低调,朝中的事情都不怎么参加,更是不发表什么太多的意见,平常也就是躲在咸阳宫里面陪太子妃,据说是在生儿子。  

但是太子今天早上却突然跑过来了。老臣子就觉得这里有不寻常的地方,觉得太子殿下又要搞事情了。  

毕竟这样的事情发生也不是一次两次的,大家也十分的有经验,所以都提心吊胆的。  

在看到户部尚书戚尤站出来后,大家心里面就更加明白了,这是有大事情。  

要知道太子殿下在朝中的人手不少,能动用的人就更多了。有什么事情能够让已经成为户部尚书的戚尤站出来呢?  

既然是戚尤站出来,那肯定就是大事情。所以很多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陛下,臣有本奏。”戚尤恭敬的说道。  

他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让人看不出来喜怒哀乐,也没有人能够猜出来他要说什么。  

有一个人除外,这个人就是朱佑樘。他看到戚尤站出来之后,就已经知道儿子要干什么了。于是他隐晦的撇了一眼朱厚照,说道:“那就说吧。”  

戚尤向前走了一步,然后开口说道:“陛下,臣前日清查了户部的账户,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朝中对于读书人的免税田,实在是有一些过于的繁琐了。”  

“朝廷每年的读书人越来越多,有功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每年有人死去,都有新的人出来,就要重新核定免税的田地,所以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地方官员也不胜其烦。”  

“其中还有人投献土地,也有人隐匿土地,实在是太过麻烦了。所以臣就想着是不是能改一改。”  

听到戚尤的话之后,所有人的脸色都是一变。谁也没想到戚尤说的是这件事情,再看向朱厚照的目光就不一样了。  

不愧是太子殿下,一动手就是大事情。  

所有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意味着什么。  

这虽然是太祖皇帝定下的祖制,可是时至今日,太祖皇帝的祖制早就面目全非了,大家都各做各的事情。  

这个免税的制度,所有人都知道它的缺陷在哪里。投献成风,隐匿起来的土地就更多了。  

朝廷的税每年越来越少,直至到现在入不敷出,难道真的没有人想过是因为什么吗?  

不是的,是有人想过。  

大明朝这么多能人,朝廷的臣子们必然是有远见卓识的。他们能够很清楚的意识到问题在哪里,但是他们却没有人敢提出来。  

因为这么做事,是在和全天下的读书人作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