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动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着他给出答案。  

“殿下,臣明白了。臣回去就写题本。”戚尤在一边开口说。  

朱厚照点了点头。  

不用奏折用题本,这代表着戚尤没想瞒着谁,就是要大张旗鼓的干。这一点让朱厚照最满意。  

这件事情自然是应该由戚尤去提议,因为他是户部尚书,这正好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没有人能够说什么。  

只不过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会选择这么干。因为这是在得罪人,而且得罪的还不是少数,而是大多数。  

要知道一旦税务司开始收税,那么清查田亩就是首要的事情。这天下隐匿的土地多了去了,其中还有大部分是投献。投献的土地就牵扯到了官员和地方士绅,难度非常大。  

这也是朱厚照为什么用锦衣卫的原因,因为没有强力的推行,是推行不下去的。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不要以为这是好事情。普通百姓投献土地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好处,因为投献出去的土地不用交税,地主没有,只会收一少部分的地租。  

比起给国家交税的自耕农,投献土地的百姓是拿便宜的。  

因为国家的税更多,反而是交给地主的地租更少,所以说这是从上到下的在喝国家的血。  

现今要推行,普通百姓也不会感激你,反而会憎恨你,稍有不慎就会出乱子。  

士绅和官员也是如此,这是他们的家当,谁愿意把自己的钱交出来?  

所以需要保证强力推行,那么提出这件事和干这件事情的人必然会诽谤满天下。  

以前他们是自己的人,没有人愿意得罪他们,但是这一次绝对不一样。  

朱厚照看了一眼戚尤,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就是自己需要的人,在关键的时候不退缩,面对危险也不害怕,就是往前冲就是干,这样的人自己必然是要保的。  

所以,今天戚尤答应下来了,朱厚照很高兴。  

见到戚尤表态了,刘琦自然也是不甘落后的,直接开口说道:“臣回去也会上一份题本。”  

朱厚照点了点头,然后摆了摆手说道:“那就回去做吧。”  

等到两个人走了之后,朱厚照看了一本身边的陈洪,然后开口说道:“让黑龙卫的张郃来一趟。”  

陈洪在一边连忙答道:“奴婢这就去。”  

这一次的事情太大,朱厚照一定要准备充分,随时随地准备调遣人马。如果真的有人站出来造反,自己也能够随时平叛,甚至他准备到南京去坐镇。  

之前自己一直都在北边,对南方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  

去了一趟扬州,查的也不过是贩私盐的案子。但是还没有往深入了查,结果就是这么一个案子,搞出来一群造反的人,打着白莲教的旗号。  

这一次却不一样,这一次他要彻彻底底的干一把,如果这些人要造反,那就正好全都收拾了。  

张郃来的很快,朱厚照把事情交代给了他。  

对于这些事情来说,张郃完全没有压力,他就是干这个的,如果有人造反了,对他来说还说不定是一件好事情。  

所有事情都安排好了之后,朱厚照静静的等待着,等待着事情被翻动起来。  

事情很快就弄出了动静,因为在第二天这两个人就上了题本。  

估计昨天回去后直接就连夜写题本写完了,第二天就递上去了,动作非常迅速。  

这两份题本递上去之后,瞬间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朝野上下全都关注了起来,因为这件事情实在是太大了,搞得大家有一些不知道该怎么办。  

要知道朝廷安稳了这么多年,出了这样的事情就很难办。  

内阁值班房。  

戚尤和刘琦的题本放在桌子上,周围坐着几位内阁大学士,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  

这一次事情对他们影响也很大,因为外面在看他们的态度。  

事实上,外面对于原本三位内阁大学士的风评一直都不是很好,觉得他们太过于献媚陛下了。  

如果这一次的事情他们还是支持的话,那外面的风评就会急转直下。  

所以他们需要好好商量一下,但是他们都知道这是好事情,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好相与的,也没有一个人是短视的人。  

“都说说吧,怎么看?”刘健开口说道。  

作为内阁首辅大学士,他需要充分听取其他几个人的意见,自己不发表意见才是好的。  

所以刘健开口问了,但是却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  

“那我先说吧!”坐在一边的王华先开口了。  

他是新加入内阁的,资历最老,排名最后,他先说也是应该的。  

于是几个人都看着他,等着王华开口。  

略微的沉吟了片刻,王华开口说道:“我觉得这是好事情。朝廷这几年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军改已经在北方进行的差不多了,朝廷每年需要支出大量的银子,但是效果也是都能见到的。”  

“无论是辽东还是西北,这两年的产出都很好。前期花出去的钱,大概有个十年八年的就能回来,后面的就都是朝廷的收入了。所以证明这么做是对的,剩下的就是南方了。”  

“但是现在朝廷的税收并没有办法支撑起南方的军改,下面的事情我们也都知道,官员相互推诿,与地方官勾结,所以税收这些年一直上不来。隐匿土地一直都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将税收交给税务司来收,那么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觉得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