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南北(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以前的味道。”  

她推荐给萧逸。  

萧逸一口气吃了三碗。  

“爽!”  

燕云歌白了他一眼,“当心一会肚子疼。吃太多冰的,对身体不好。”  

萧逸拍着自己胸口,“放心,我身体好得很。”  

这段时间,两人很轻松,也很清闲。  

因为,那群死皮赖脸跟上来的旅游团团员,最近很兴奋地和通天观的道人,以及松山书院的师生干上了。  

每天,雷打不动都往山上跑。  

根本没时间打扰两人。  

燕云歌谢天谢地,好歹耳边是清净了。  

“希望书院的师生战斗力强悍一点,尽量拖延时间。”  

“肯定差不了,你就是瞎操心。”  

萧逸最近染上了吐槽燕云歌的毛病,没少挨脚丫子踩踏。  

燕云歌端着一碗小吃,就坐在街边小凳上面。  

她和萧逸唠叨,“朝廷风气不好,文臣武将都爱打嘴炮。这习惯多强大,和书院师生一言不合,又开始了嘴炮习惯。”  

萧逸抬杠,“你不让他们嘴炮,难不成让他们打架?就不怕被打得头破血流?”  

燕云歌哼哼两声,“嘴炮时间太长,干实事的时间被缩短。不好,很不好!”  

“但没办法改变,对不对?”  

燕云歌点点头。  

现行的制度下,似乎的确没办法改变。  

吃了一碗馄饨,肚子好撑。  

萧逸笑话她,“今天吃这么多,明儿至少长两斤肉。”  

燕云歌无力吐槽,要不要这么毒舌。  

前面好热闹,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两人跑过去凑热闹,哎呀,貌似还是熟人。  

“我要是没记错,那人是金家的小儿子。”  

金家,也是最早在平阳郡投资,跟随燕云歌打天下的大商贾之一。  

城外的水库,堤坝,疏通河流沟渠等等大工程,都有金家人的资金投入。  

算得上是燕云歌铁杆。  

“金家小儿子在这里做什么?”萧逸很好奇。  

两人仔细听了听,得,金家小儿子是在鼓动读书人,同北方的读书人打擂台。  

“北方战乱几十年,文化底蕴被破坏殆尽。虽然近二十年,朝廷大力投入北方教育,但北方士子依旧不敌我南方士子。  

今年新皇登基开恩科,朝廷偏袒北方士子,美其名曰平衡。  

此举公然抹杀我等南方士子的努力。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公平待遇,我们不服!不服!”  

“不服!不服!不服!”  

“我们要和北方士子打擂台,讨公道。”  

“打擂台,讨公道!”  

金家小儿子站在高台上,挥舞着双臂,就像是一个精神领袖,带领着一群读书人闹腾。  

萧逸张大嘴巴,悄声和燕云歌嘀咕,“读书人闹事,这阵仗比当兵的还厉害。”  

燕云歌轻声说道:“读书人自古以来,就比当兵的更能闹腾。今年恩科,礼部乱弹琴,科举分南北,做得太明目张胆,才会引起南方士子的不满。”  

萧逸了然点头。  

往年科举,南方士子独占鳌头。  

会试取士三百名,其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来自南方。  

头十名,得有七八名来自南方。  

南方士子读书凶猛,这是公认的。  

这个现象,也引起了朝堂诸公的深深担忧。  

长此下去,不出二十年,满朝望去,皆是南方官员。  

这既不利于朝廷的管束,也不利于权利平衡。  

北方将越来越穷,南方越来越富裕,这怎么了得。  

于是乎…  

朝堂诸公偷偷摸摸开始搞南北榜。  

过去那都是遮遮掩掩,适当增加北方士子的名额,都在众人的接受中。  

今年恩科,礼部大张旗鼓搞平衡,南北各录取一半。  

这下子,南方士子不答应了。  

一群北方学渣,竟然在全国统一科举考试中,击败了南方的学霸。  

叔可忍婶不能忍。  

这是人为作弊,是极大地不公平。  

燕云歌离京的时候,这件事刚有个眉头,还没闹腾起来。  

几个月过去,火焰已经烧到了平阳郡。  

金家小儿子有钱有势,又喜读书。  

在本地读书人当中,也算是很又威望。  

他登高一呼,学子们纷纷响应,要让朝堂诸公听见他们的声音。  

他们要堂堂正正打败那群北方士子,啪啪打朝堂诸公的脸。  

这就是你们重视的北方士子,随便一个南方士子都能打败他们。  

这种人,竟然能榜上有名,这就是天下最大的不公平。  

金家小儿子挥舞着手臂,领着一群学子,朝衙门冲去。  

他们要让官府给个说法,要让当地官府将他们的诉求和声音上达朝廷,让天子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  

看热闹的人群,跟着起哄,跟随这群读书人一起朝衙门冲去。  

热闹得不得了。  

萧逸问燕云歌,“这事你不管?”  

燕云歌摇头,“我已经退位,管什么管。让朝堂诸公,还有元初操心去。  

他们挑起地纷争,要是没本事平息,一个二个就赶紧夹起尾巴做人,以后别干这种出头招人恨的事情。  

不过,要是有本事平息这场纷争,那么以后,就可以公开搞南北榜。”  

“你猜衙门会怎么应付这件事?是用武力将这群读书人驱散,还是好言相劝?”  

“用武力驱散肯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