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3章 番外(一)(2/3)
感慨。
想当初,他们初来乍到,刚在平阳郡安顿下来的时候,偌大的郡,下辖几个县,人口加起来也才五六万。
整个府城,找不出五千人。
而今…
到哪里都是人,人口增长迅猛。
一代一代的人口出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他问燕云歌,“平阳郡如今有多少人?”
江山社稷,每个州府郡县的数据都在燕云歌的心里头。
都不用去苦苦回忆,答案张口就来。
“平阳郡登记在册的人口,截止前年有五十万。”
“足足增长了十倍啊!”
燕云歌脸上带着由衷的笑容。
她很骄傲地说道:“这几年朝廷大力推广惠民药局,太医院作为天下最高规格医药衙门负责培养医药人才,成果显著。
每年春秋换季,容易爆发伤风感冒的季节,各地惠民药局都会进行大规模义诊,免费发放药材。
同时,重点培养专业稳婆,新生儿护理,减少新生儿死亡率。故而,人口增长很喜人。”
萧逸紧握住她的手,“当初你让户部拨款筹建医学院,一群臣子还在反对。后来,你让少府筹办这件事,这么多年过去,成果显著,打脸那群反对的臣子。
就该让他们看看,惠民药局这些年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让他们羞愧,为自己的浅薄短视羞愧。”
燕云歌哈哈一笑,“其实,出言反对的臣子不是浅薄短视,反而相当的聪明且有远见。
他们知道,一旦全面开展惠民药局,成立医学院,年复一年,开销逐年增加,对户部是一项极大的负担。
他们之所以反对,就是为了将这件事推给少府,让少府承担所有费用,他们坐享其成。”
“一个个够狡猾的。那你还成全他们?”
“算了!户部只管户部的事情。医药这一块,的确不适合交给六部衙门去做。少府出面主导这件事,其实是最合适的。瞧瞧,效果很好,人口增长显著。”
十几年前,天下还不曾太平。
燕云歌力排众议,乾纲独断,成立了皇家医学院,率先在京畿一地大力推广惠民药局。
最惨的时候,皇家医学院,只有不到十个学生,根本配不上医学院的名字。
等到第三年,招生信息推广天下,那一年皇家医学院迎来了第一次爆发,足足招收了八十个学子。
八十个,似乎很少。
尤其是和那些考科举的书院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但,对比之前医学院不到十个学生的情况,则显得很多。
尤其是…
天下风气,读书考科举。
读书多年,结果跑去当大夫,在世人眼里,那就是不务正业。
能冲破家庭阻碍,冲破世俗偏见,非医药世家的学子,毅然决然决定读医学院,能有几十个人,这已经是非常大的成就。
那个时候,很多医药世家的子弟,都还在观望。
到底是继续待家里学习家传医术,还是去医学院学习,都还没打定主意。
却有一群纯粹的读书人,率先决定读医学院,这就是巨大的成功。
有了这群人的示范效应,医学院学生逐年增加。
直到现在,在校生,常年保持在四百人左右。
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一年一年…
识字班的教书先生在增加的同时,各地医生大夫,尤其是妇科女大夫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才是燕云歌觉着最骄傲的地方。
她这二十年的皇帝没白当,好歹有点功绩,给天下给后世留下一点榜样,一点好东西。
现在,识字班和医学院下属的护理学校对接。
对于那些读书有天分,愿意学习的女孩子,识字班会推荐他们前往护理学校继续深造,专攻妇科,或是新生儿护理。
只要将本事学到手,就能靠这项本事吃一辈子。
这项工作并不理想。
很多女生的家长,更愿意让女孩子进入纺织班学习,一样可以吃一辈子。
而且体面,还不会被人说三道四。
世人对稳婆这一类工作,其实是有偏见的。
“那就是一群三姑六婆。小姑娘家家,学什么不好,学三姑六婆,操持下贱行业。”
似乎和鲜血沾染,尤其是必然会沾染‘污血’的行业,在世人眼里就属于下三滥。
学纺织多好啊。
学好了纺织,可以去棉服厂上班,去布匹厂上班。
还可以进一步学刺绣,工钱更高。
找婆家,都是抢着要。
稳婆,在世人眼里等同于媒婆,都是需要的时候很尊重,不需要的时候很不待见,生怕沾染上的职业。
不行,不行!
自家孩子还是黄花大闺女,哪能学这个。
世人的偏见,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甚至一百年,两百年,都无法改变。
只能另辟蹊跷。
于是乎…
护理学院将招生对象改为已经成亲生育的妇人。
这一改,效果果然好上许多。
很多小媳妇,中年妇人跑去学习。
就指望着学习一技之长,能有个收入。
她们手笨,说是眼花,干不了纺织,更做不了刺绣。
学习新生儿护理,这好办啊!
都是生过孩子的妇人,怎么说也有点经验。
学习之前,还是要通过识字班的考核。
这就刷
想当初,他们初来乍到,刚在平阳郡安顿下来的时候,偌大的郡,下辖几个县,人口加起来也才五六万。
整个府城,找不出五千人。
而今…
到哪里都是人,人口增长迅猛。
一代一代的人口出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
他问燕云歌,“平阳郡如今有多少人?”
江山社稷,每个州府郡县的数据都在燕云歌的心里头。
都不用去苦苦回忆,答案张口就来。
“平阳郡登记在册的人口,截止前年有五十万。”
“足足增长了十倍啊!”
燕云歌脸上带着由衷的笑容。
她很骄傲地说道:“这几年朝廷大力推广惠民药局,太医院作为天下最高规格医药衙门负责培养医药人才,成果显著。
每年春秋换季,容易爆发伤风感冒的季节,各地惠民药局都会进行大规模义诊,免费发放药材。
同时,重点培养专业稳婆,新生儿护理,减少新生儿死亡率。故而,人口增长很喜人。”
萧逸紧握住她的手,“当初你让户部拨款筹建医学院,一群臣子还在反对。后来,你让少府筹办这件事,这么多年过去,成果显著,打脸那群反对的臣子。
就该让他们看看,惠民药局这些年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让他们羞愧,为自己的浅薄短视羞愧。”
燕云歌哈哈一笑,“其实,出言反对的臣子不是浅薄短视,反而相当的聪明且有远见。
他们知道,一旦全面开展惠民药局,成立医学院,年复一年,开销逐年增加,对户部是一项极大的负担。
他们之所以反对,就是为了将这件事推给少府,让少府承担所有费用,他们坐享其成。”
“一个个够狡猾的。那你还成全他们?”
“算了!户部只管户部的事情。医药这一块,的确不适合交给六部衙门去做。少府出面主导这件事,其实是最合适的。瞧瞧,效果很好,人口增长显著。”
十几年前,天下还不曾太平。
燕云歌力排众议,乾纲独断,成立了皇家医学院,率先在京畿一地大力推广惠民药局。
最惨的时候,皇家医学院,只有不到十个学生,根本配不上医学院的名字。
等到第三年,招生信息推广天下,那一年皇家医学院迎来了第一次爆发,足足招收了八十个学子。
八十个,似乎很少。
尤其是和那些考科举的书院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不值一提。
但,对比之前医学院不到十个学生的情况,则显得很多。
尤其是…
天下风气,读书考科举。
读书多年,结果跑去当大夫,在世人眼里,那就是不务正业。
能冲破家庭阻碍,冲破世俗偏见,非医药世家的学子,毅然决然决定读医学院,能有几十个人,这已经是非常大的成就。
那个时候,很多医药世家的子弟,都还在观望。
到底是继续待家里学习家传医术,还是去医学院学习,都还没打定主意。
却有一群纯粹的读书人,率先决定读医学院,这就是巨大的成功。
有了这群人的示范效应,医学院学生逐年增加。
直到现在,在校生,常年保持在四百人左右。
已经是非常大的进步。
一年一年…
识字班的教书先生在增加的同时,各地医生大夫,尤其是妇科女大夫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这才是燕云歌觉着最骄傲的地方。
她这二十年的皇帝没白当,好歹有点功绩,给天下给后世留下一点榜样,一点好东西。
现在,识字班和医学院下属的护理学校对接。
对于那些读书有天分,愿意学习的女孩子,识字班会推荐他们前往护理学校继续深造,专攻妇科,或是新生儿护理。
只要将本事学到手,就能靠这项本事吃一辈子。
这项工作并不理想。
很多女生的家长,更愿意让女孩子进入纺织班学习,一样可以吃一辈子。
而且体面,还不会被人说三道四。
世人对稳婆这一类工作,其实是有偏见的。
“那就是一群三姑六婆。小姑娘家家,学什么不好,学三姑六婆,操持下贱行业。”
似乎和鲜血沾染,尤其是必然会沾染‘污血’的行业,在世人眼里就属于下三滥。
学纺织多好啊。
学好了纺织,可以去棉服厂上班,去布匹厂上班。
还可以进一步学刺绣,工钱更高。
找婆家,都是抢着要。
稳婆,在世人眼里等同于媒婆,都是需要的时候很尊重,不需要的时候很不待见,生怕沾染上的职业。
不行,不行!
自家孩子还是黄花大闺女,哪能学这个。
世人的偏见,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甚至一百年,两百年,都无法改变。
只能另辟蹊跷。
于是乎…
护理学院将招生对象改为已经成亲生育的妇人。
这一改,效果果然好上许多。
很多小媳妇,中年妇人跑去学习。
就指望着学习一技之长,能有个收入。
她们手笨,说是眼花,干不了纺织,更做不了刺绣。
学习新生儿护理,这好办啊!
都是生过孩子的妇人,怎么说也有点经验。
学习之前,还是要通过识字班的考核。
这就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