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逃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边刚透出一抹初晓,梁王藏身的山中就开始燃起了火光。  

大火和滚滚浓烟很快蔓延开来。  

魏元谌看着山上的情景,神情平静,梁王带着人力敌朝廷兵马,如果能竭力战死,倒还能为梁王一党留下几分颜面。  

魏元谌身边的副将道:“看样子梁王是不想被我们活捉。”  

梁王的心思,副将也能知晓一二,与其被活捉,倒不如一死了之,山火烧起来,若是朝廷兵马躲避不及,也会跟着丧命。  

副将忍不住道:“梁王难逃一死,不过,有点可惜了。”皇后娘娘刚刚掌控大权,若是魏三爷能活捉了梁王,更能震慑贵妃党那些人。  

副将说完转头去看魏元谌,只见魏元谌目光幽深,神情冷峻,副将不敢再多言。  

魏元谌淡淡地道:“让将士们退出来,山火一起很难扑灭,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山脚下还有几户农家,先将农户带离。  

尽量在稍远的地上控制火势蔓延,剩下的人守在山脚下,以防梁王等人若是趁机想要逃走。”  

副将忙去传令。  

风轻卷着魏元谌身上的衣袍,魏元谌微微思量,查过那么多案子,魏元谌也算对梁王有几分了解。  

不管是浴血奋战还是放火焚山,梁王似是宁可玉碎不能瓦全。但当年皇帝讨伐大宁时,梁王便让人替死,表面上梁王比皇帝坦荡、英明,其实梁王擅长的只是暗中谋算。  

太原府欺压百姓,为了安插眼线暗算忠良,梁王口中的大义,一向是为了私利。  

攻打京城是梁王早就谋算好的,并非一时冲动,梁王败走之后向东逃窜,也是事先有所准备,只要能活着回到大宁,假以时日就能卷土重来,梁王不会轻易放弃。  

放火烧山,还有一个好处,尸体烧得面目全非,就只能从穿着上辨认身份,着实是金蝉脱壳的好时机。  

“三爷,”张桐上前道,“顾大小姐让坊间人送来消息了。”  

因为这场战事,魏元谌眉宇之间蓄积了不少的杀气,却在这一瞬间消散开来,透出几分柔和。  

张桐道:“大小姐带着初九和柳苏到拱极城了。”  

魏元谌想到了,京中局面稍稳,珠珠可能就会来拱极城。  

“大小姐让初九打听三爷的情形。”  

张桐接着说了一句,初九在书信上嘱咐他定要将这话禀告给三爷,他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不知晓三爷想听到这些,而且他甚至有些感动,总觉得三爷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能有这一日委实不易。  

果然在这一刻,三爷眼睛中的疲惫似是也消散了些,目光变得更加清亮。  

张桐不禁道:“三爷,现在看来顾大小姐很是牵挂您。”三爷出征时大小姐没送什么东西,这次得胜归来,至少三爷能得一颗蜜饯子…再不济也能送来一块红豆糕犒赏犒赏。  

眼看着三爷嘴角微扬露出一抹笑意。  

张桐不想在这时候打扰三爷,不过他还有大事要禀告。  

张桐道:“大小姐说顺天府审出了重要的线索,唐氏那些人应该藏在北塘一带沿海的村落中。”  

魏元谌目光微敛,北塘一带的沿海村落…这是梁王为自己安排好的退路,那么谁来接应梁王?  

朝廷兵马守住了永平府,大宁想要从海上过来并不容易,恐怕需要一些助力。  

梁王如此安排,他的助力就该是平壤李氏。  

平壤李氏与梁王常年串通,对大周辽东疆土不利,就算他在这里抓到了梁王,李氏也可以继续与梁王余孽生事。  

北疆的战事一时半刻就不会停歇。  

或许他可以借用梁王,顺便解决了平壤李氏,李氏能再效忠朝廷,梁王在辽东的兵马也会被牵制。  

魏元谌吩咐张桐:“火灭了之后,清点梁王党羽尸身,将他们人头带回京城复命。”  

山中大火烧了半日才停下。  

朝廷兵马进山中搜检,最终在一片焦黑中找到了梁王及追随他的叛军,幸好梁王穿着的甲胄和佩剑与其他人不同,否则很难从其中找到梁王的尸身。  

山中一片欢腾之声。  

将士们费劲千辛万苦,终于平息了叛乱。  

“不要大意,”副将吩咐道,“魏将军命我等再才在山中搜检,以防还有漏网之鱼。”  

将士们得令,开始仔仔细细地在山中查找。  

一直到了黄昏,没有任何收获,官兵才慢慢从山中退去。  

即便这样,魏元谌仍旧留下将士在山脚把守,若是山中有动静,随时传信给附近衙署。  

魏元谌带着兵马回京复命。  

骑兵撤离时,仿佛整个大地都为之颤动。  

天彻底黑下来,山中的一个不起眼的土丘轻轻地动了动,然后从其中爬出了一个人。  

梁王吐掉嘴里的竹管大口大口地喘息,没有人会相信,有一日他要这般屈辱地活下来。  

壮烈而死固然能保住颜面,但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再也没有了翻身的机会。  

卧薪尝胆十几年,若是就这样败了,他才会成为真正的笑话。  

梁王小心翼翼地抖落身上的泥土,魏元谌走了就好,他就能想方设法从这里脱身。  

梁王慢慢地向山脚靠近,趁着守在山下的将士不注意,他迅速离开了山中,走了好一段距离,他躲在树后向身后张望。  

身后并没有人跟随。  

梁王再次露出笑容,魏元谌虽然难缠,但也不过如此,然后他放心大胆地向大沽而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