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明日头条(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无法生产大炮,飞机,坦克,军舰也无法维修,但那些地下兵工厂生产掷弹筒,迫击炮,步枪,机枪还是没问题的,弹药也能满足蝗军需求。  

“十五万吨。”  

近卫文麿愣了愣。  

缴获十五万吨粮食,少许轻武器弹药,还夺回了和歌,这个游击队占领了港口之一,截断了游击队对外联络的主要通道之一,他应该高兴。  

但回想起最近发生的事情,近卫文麿本能的感觉脊背发凉。  

敌人突然暂停了大规模轰炸,没有在继续投下那种恐怖的大炸弹,而是仅仅在沿海地区维持小规模空袭,摧毁工厂,铁路,港口等。  

然后派出了近百艘近海巡逻艇巡逻,截断摧毁任何敢出海,或者靠近帝国本土的船只,无论民用军用。  

让帝国变成彻底的孤岛。  

同时,开始大规模援助游击队,一船船粮食运输过来,让游击队有了大规模招兵买马的能力,同时加大了在沿海地区对游击队的直接火力支援,但不在深入内陆支援。  

还有,大量的国外武装分子也进入本土,并给这些武装分子提供后勤。  

以及,拒绝了他的联络要求,甚至他暗示可以谈一谈投降事宜,对方都直接拒绝了,并公开强硬的表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战犯。  

这些事件综合起来,让近卫文麿感觉到了对岸的深深恶意。  

轰炸停了,那是因为帝国真的没有什么可以轰炸的了,东京已经变成一马平川,其余城市也好不到哪里去,可想而知帝国整体的惨状。  

从六月份开始,对岸甚至开始使用燃烧弹大规模低空轰炸农田,导致大量作物被摧毁。  

那些被对岸通缉的战犯,都是帝国政府或者军方高层,实际掌权者,下至中队长,大队长,上至天蝗,每一个人都被通缉,对岸的态度都是必死无疑,没有任何可以谈判的可能,这是在逼他们继续反抗,一直到最后。  

大量援助游击队粮食,明知道这些粮食最后会落入蝗军手里,依旧继续援助,甚至以人道主义的名义援助,使得国内的粮食需求不再那么紧缺。  

但双方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只能继续打下去。  

虽然游击队打过不蝗军,但蝗军也无法消灭游击队,随着国外武装分子的大批量进入,整个帝国已经成为一片战场。  

对方的想法很明显了——让帝国本土成为战场,一直打下去,互相厮杀,一直到对岸不想的那一天。  

这次和歌失守,很显然是对方故意放弃的,就是为了给蝗军粮食,以及制造仇恨,促使双方继续互相残杀,并永远的厮杀下去。  

不然只要派几艘护卫舰过来,就能轻易逼退第二师团。  

“现在···”  

深吸一口气,近卫文麿看向太平洋的地图,看向那支逐渐靠近的美利坚大舰队上。  

只要美国人抵达,只要美国人逼迫对岸退步,帝国就能从这糜烂的局势中走出来。  

“老李···你···”  

赵家裕,看着桌子上的作战方案,孔捷嘴角抽搐了许久,最终只憋出了这两个子:  

“够狠。”  

对于鬼子本土的处理方案,李云龙和赵刚鼓捣出来的新方案,比起反复的轰炸,炮击,甚至部队里一部分吵着的派大军登陆更加让孔捷脊背发凉。  

小鬼子反复内战数年,甚至大量国外武装也参加进来,以及国内那些土匪等人也被丢进去。  

这简直就是养蛊。  

甚至,还通过所谓的人道主义援助赚足了好名声。  

“嘿嘿嘿···”  

对于老战友的‘夸奖’,李云龙嘿嘿一笑:  

“你就说我这一招,好不好吧!”  

“不得不说。”  

孔捷语调一变:  

“这一招,劳资支持,简直太他娘的合适了,看的带劲。”  

“哈哈哈···”  

李云龙得意的大笑。  

“对了。”  

孔捷离开之前,问向李云龙:  

“美国人的舰队,您打算怎么办?”  

美利坚近百艘精锐主力舰来势汹汹,逼迫民国退步,还打算夺回关岛,甚至接受日本投降,这件事具体态度已经表明了,但实际过程由这狗东西决定。  

“我已经让人召开新闻发布会。”  

李云龙冷哼一声:  

“任何船只靠近关岛附五百公里以内,必须通报,否则在一次警告无效后,立刻击沉。”  

七百五十公里射程的‘霸王’反舰导弹,给了李云龙立于不败之地的信心,不管美利坚怎么玩,只要敢靠近,就一艘也别想离开。  

科唐坦半岛。  

瑟堡。  

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夜不停建设,此时瑟堡已经被恢复为战前状态,再次成为一个优良港口,甚至进行了扩张,使用了一些新技术,比如民国那边发明的滚装轮技术,大大加速了坦克,汽车,装甲车的装卸速度,达到了每日超过三十万吨的吞吐量。  

这个吞吐量,已经足以满足前线五百万军队的需求。  

而且还在迅速增加中。  

八月二十二号。  

这天,一如既往,一艘艘自由轮,以及从其他轮船改造而来的,甚至直接向对岸购买的滚装轮不断的抵达瑟堡。  

虽然美利坚工业举世无敌,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但新造一种新轮船,哪怕买到了设计图,以及全部技术细节,还是需要最少一年半的时间,所以也就选择了老运输船改造,以及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