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烟雾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舰都被导弹命中,没有一个幸运儿,所有军舰上层都燃烧起了熊熊火焰,在夜色的平静海面上,格外显眼。  

后世斯拉夫的导弹饱和攻击效果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号,四号盘旋观察,其余撤退。”  

因为烟雾和水面,导致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枚命中,指挥官也就下达了撤退的命令,只留下两架继续盘旋,淡然战场观察机。  

接下来,该海军了。  

西村舰队旗舰最上号。  

舰桥内。  

“一号,二号,五号炮塔严重损坏,失去火力,三号炮塔发生弹药殉爆,四号炮塔方向机卡住,无法旋转俯仰,左侧四座127高平两用炮损坏失效”  

“上层建筑严重受损,观瞄设备全部失效。”  

“轮机舱受损···玉碎····”  

一条条受损报告汇总到西村的耳朵里,让本身就被爆炸震得头晕目眩耳鸣的西村差点一口气没回过来,直接当场上演凉凉。  

冥河导弹是聚能穿甲战斗部,也就是空心装药,穿甲依靠金属射流,穿甲能力很强,但损伤能力不足,不过五百公斤的战斗部,爆炸威力也相当可观。  

而最上号虽然是重巡,但本质上是轻巡改造而来,虽然设计之初就留下了改造的潜力,但防御力比标准重巡有所欠缺。  

被命中七枚的最上号此时几乎惨不忍睹。  

上层建筑几乎被一扫而空,只余下几座炮塔残留,但全部失去战斗力,三号炮塔更是被金属射流穿透,引爆几包发射药和炮弹,当场被炸开花。  

轮机舱也被一枚导弹的金属射流穿透,损失一半以上动力,一位执勤的鬼子海军被直接融化。  

全船电力通讯都失效。  

“其余战舰情况如何?”  

西村艰难的问道。  

他有点后悔了,应该选战列舰作为旗舰的,这次要不是运气好,没有导弹直接命中舰桥,侧翼的鱼雷也没有被引爆,不然他怕是要玉碎了。  

“山云号沉没,满云号侧翻,朝云号失去动力。”  

“扶桑号,山城好上层建筑受损,副炮损坏严重。”  

相较于排水量超过万吨的重巡,以及厚实到离谱的战列舰,标准排水量仅仅两千吨出云级驱逐舰面对战斗部五百公斤的导弹简直不堪一击。  

最惨的山云号被命中四枚,当场凉凉,满云号命中两枚,大角度侧翻,好在注水勉强保持平衡,运气最好一点的朝云号只中了一枚,但恰好命中发动机舱,全舰失去动力。  

体型庞大的战列舰被命中的最多,舰均十枚,但人家皮糙肉厚,仅仅上层建筑受损,动力因为主装甲带的保护,几乎没有受到损伤。  

但烟囱被破坏,影响了动力输出,主炮也出现不同程度受损。  

“敌袭,导弹,数量未知,高度很低。”  

西村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些惨烈,又一个紧急消息传来。  

王根生出手了。  

二十艘导弹艇,加上01级导弹驱逐舰全力开火,这一次是二十三枚导弹袭来。  

不过舰载导弹相比于空射型,巡航高度只有三百米,鬼子瞭望手也无法判断数量以及速度。  

敌人导弹很多。  

而且。  

自己的烟雾弹还没什么用。  

还有,自己不应该集合,因为分散。  

西村心里惨笑一声,也为自己的愚蠢指挥后悔,随后他强行振作精神,抽出武士刀,目光狠厉而疯狂,声音也满满癫狂:  

“寻找敌人位置,反击。”  

“嗨。”  

在西村的鼓舞下,鬼子们气势很足,但夜间,面对三十公里距离的王根生舰队,以及几乎全灭的包含观瞄设备的上层建筑,这份气势毫无意义,只能是无能狂怒。  

直到再次被命中,鬼子也只是几门小口径火炮装模作样的叫了几声。  

当王根生发起第三轮袭击的时候,西村就和他的旗舰最上号开始沉没向太平洋海底。  

到最后的累计两百枚导弹全部发射完毕,鱼雷艇开始入场时,只有两艘破破烂烂,东倒西歪,失去动力正在缓缓沉没的战列舰残留。  

虽然战列舰抗造,但也有一个极限,被连续被命中超过四十枚导弹,这实在是太多了。  

“发射。”  

两公里位置,王根生下达了发射鱼雷的命令。  

四月一日夜间十一点半。  

西村舰队全体沉没于琉球东北五十公里海域。  

而在那霸港口上,再次集合起来的两个鬼子大队在始终没有等到舰队的火力支援后,开始撤退,但还没来得及起身,就看见一百多辆坦克朝着他们冲过来。  

“坦克!”  

两位大队长顿时疯了。  

又是重炮,又是坦克的,确定敌人只登陆一天?  

“跑。”  

面对一百多辆坦克,这两个鬼子也顾不上什么武士道,什么指挥了,当机立断直接带队跑路,大日本帝国蝗军跑路也是一流的。  

但你腿再快,也快不过坦克。  

一个半小时后,除了少量逃掉的鬼子外,两个大队被两个坦克营轻松全歼。  

第二天。  

凌晨一点。  

东京地下首相府。  

“西村舰队遭遇敌人海空联合袭击,西村将军已玉碎,西村舰队六艘军舰全部失联。”  

“驻琉球大队遭遇敌人一百多辆坦克进攻。”  

一个鬼子秘书简略了汇报了前线的战报。  

海空联合袭击,包括两艘战列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