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间谍与基地(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马匹和摩托车有时候都跟不上部队的转移。”  

有好东西,用不起,这就让赵刚感觉很憋屈。  

“这一点,我早就想到了。”  

李云龙坐在椅子上,继续说着:  

“现在距离陈老弟说的支援坦克时间,还有半年,估摸着,算上给坦克的生意,实际要七八个月,抓间谍,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准备起来。”  

“修路!”  

“修工事。”  

“咱们以赵家裕为中心,构建一连串大纵深阵地,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上次大撤退,劳资之所以损失这么大,就是吃了没有稳固基地的亏。”  

这事,李云龙已经思考很久了,之前是没有条件,但现在,条件已经成熟,可以开始准备了。  

“建立稳后方固基地?”  

赵刚语气难以置信。  

现在华北地区,虽然部队实力最近两年急速提升,但鬼子依旧是占据绝对优势,这次大扫荡鬼子也不过是因为补给问题,导致后继乏力被迫撤退,而不是被部队打退的。  

正面战斗,八路军绝对不可能是鬼子的对手。  

就算是核心根据地,鬼子重兵也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咱们有那个实力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还修建公路?”  

赵刚看向李云龙,提醒着:“山区修建公路,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资,就算咱们修好了,鬼子顺着公路来进攻怎么办?”  

“鬼子再次调集一万大军来进攻,咱们挡得住么?”  

“嘿嘿嘿···”  

“这一点我也考虑过了。”  

李云龙知道赵刚担忧什么,他自信的笑了笑,找来地图,指着地图说道:  

“你看。”  

“这里是赵家裕,是咱们团的驻地,咱们左边,是孔捷的新二团,右边是丁伟的新一团,三个团呈品字形分布,根据地纵深超过两百里。”  

“这两个团的实力你也知道,不比任何一个主力团差。”  

“只要我在赵家裕后方建立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然后打通和新一团,新二团的交通线,让三方人员和物资能及时互相支援,再配合多层次大纵深的坚固的阵地,就算有公路,小鬼子想进攻可没有那么容易。”  

赵刚看向地图。  

他这才发现,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三个团竟然再次被放在了一次,距离比之前还要近,形成完美胡为犄角之势,而且在三个团后面依旧有着772、773两个主力团布防。  

两个主力团后面,才是旅部和师部以及核心根据地。  

“这次我去总部还打听到一个消息,旅部放着一群哭着喊着的主力团没管,首先给新一团,还有新二团补充了四十个新基层干部军官。”  

李云龙又补充了一句。  

顿时,赵刚便瞪大了眼睛。  

把三个团放一起,然后,不先给主力团补充,反而给新一团、新二团补充新的基层军官干部,还都一次性给四十个,上级这意思很直截了当啊······  

“至于人力物力问题。”  

李云龙哼哼一声:  

“工程师没问题,我问过了,张万和那边就有不少,实在不行,还能去边区掉。”  

“修路的工人,咱们根据地,别的不多,人多,村里的老百姓,还有大量从其省过来的难民,现在根据地是人多地少,很多人都没有地种,随便号召一下,单单咱们这边,就能拉来好几万。”  

“至于物资···”  

说着,李云龙指了指新生意资料中的一张纸,笑的很开心:  

“去打鬼子就行了,现在,不仅仅是干掉鬼子技术兵种,掀铁路,打兵站,搂炮楼,炸汽车,炸列车,陈老弟都给粮食,而且给的分量很足。”  

“咱们给不起钱,但可以给粮食啊。”  

“工具问题,也可以找总部兵工厂制造,大不了用粮食或者武器去换。”  

“你打算怎么做?”  

赵刚心动了。  

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能将鬼子拒之门外的根据地,好处太多太多了。  

老百姓生产稳固,安居乐业,打出来的粮食更多,生产出的物资更多,部队也不用随时准备转移,能在这里稳定的发展壮大。  

“首先,把咱们三个团之间的山马道扩宽,让卡车可以在上面跑,然后,修建一条从赵家裕山下出发,到蟠县的周边的公路。”  

“同时,还要在公路两翼的制高点上建立阵地,在附近村庄部署部队,修建坚固掩体,一旦鬼子发起进攻,咱们可以顺着公路层层阻击,消耗鬼子的进攻力量,五十公里的山地,有坚固掩体,就算鬼子再调派一万大军,配合重炮来进攻,等打到赵家裕,也没有多少力气了。”  

“蟠县···”  

赵刚在地图上找到了这个位置蟠县地处晋西北山区的边缘,出去就是之前他们撤退的大平原,平原地带,鬼子的势力就很强了,到处都是炮楼,碉堡,兵站。  

看着蟠县位置,赵政委也微微点头。  

五十公里的山区,以独立团的火力,占据了周边制高点之后,在有炮火支援的情况下,鬼子想顺着公路进攻可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李云龙继续说着,语气带着激动:  

“等劳资有了坦克,通过这条公路,一举杀进平原,那边的地形,完全可以横冲直撞,打炮楼,轰碉堡,炸兵站,碾鬼子,累了就开回来。”  

“鬼子飞机怎么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