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物资的力量(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387章物资的力量!  

粮食一千吨。  

二十挺M2重机枪,二十万发子弹,十来吨重。  

六门博福斯75山炮,运输固定木箱,超量的各种备用零件,差不多小十五吨了。  

一万五千发炮弹,单个重量六点五公斤重的弹丸,发射药,加铜制药筒,还有木质运输外包装,合计重量八点五公斤。  

这些东西加起来,重量可真不轻了。  

放现在都得一个大型拖挂车车队,或者直接一辆货运列车才能搞定,而独立团只有几百头标准载重一百五十公斤的大骡子,外加三千两百人。  

再加上部队刚刚到赵家裕,需要熟悉地形,构筑工事,部队又在扩军,能抽调出来运输物资的,除开运输队外,只有一千三百人。  

最终,花费了一整天的时间,直到深夜时分,期间甚至有部分赵家裕村民帮忙,才将所有物资都运回赵家裕团部存放好。  

“还是总部那边人手多啊。”  

深夜,累趴下的李大团长心里浮现出一个念头。  

独立团人手还是不够啊,是不是这次多去弄点军官来,然后扩军计划再加个一千人,或者再多点?  

人多力量大啊。  

想当初,陈老弟给的八百吨棉花,师长大手一挥,调动好几个主力团,再加上后勤部工人,警戒部队一起上,不到半天就全部扛近仓库。  

今后生意会越做越大,物资也会越来越多,免得到时候人手不够。  

第二天清晨。  

李云龙照常带着一个营的部队训练,团长亲自带队训练,这是独立图惯例,除非李云龙不在,或者有作战任务牵制,不然每天雷打不动。  

“越野五公里·····”  

领头在前,李云龙率先出发。  

期间,他不断调整速度,巡视整个营的战士们,很快,李云龙很明显感受到了今天部队,比前几天,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  

之前,鬼子大扫荡,独立团坚守寿县一个月之后大撤退,部队损失惨重,减员近半,尤其是连长排长,近三分之二没有回来,武器装备也损失严重,两门九二式全丢了,十挺大口径重机枪,一挺也没有带回来,机枪丢了超过一百挺,子弹几乎消耗殆尽。  

回来的战士们,士气是肉眼可见的下降。  

即便他每天鼓舞打气,也没有明显的作用。  

但昨天一天的忙活,看到了那些物资,尤其是那二十挺重机枪,二十万发子弹,六门博福斯山炮,一万多枚炮弹,都不用他打气,士气一下子就回来了,甚至更足实了。  

果然,还是实在东西最顶用。  

心里满意的嘿嘿一笑,李云龙扯开了嗓子:  

“加快速度,今天早上部队加餐,肉管饱。”  

独立团之前是顿顿有肉,炊事班每天两桶肉罐头下锅。  

但毕竟是几千人的部队,两桶也就近四百斤肉而已,还分成三餐,到每个人碗里,实在是不多了,每顿只有小两块肉,能看到一点荤腥而已。  

为了满足战士们的吃肉愿望,李云龙便在出发作战的日子里,以及打胜仗的日子,当天来一顿肉管饱,十桶肉一顿干完,保证每个战士都能吃到不少肉。  

“是。”  

果然,被肉刺激的战士们脚步瞬间提速。  

李大团长忙着带部队训练,赵刚则是忙活着统计昨天的物资,并组织人手修建仓库,期间,他叫来警卫排,带着十来袋粮食走进赵家裕村子中。  

上午时分,赵家裕中。  

老百姓们也在谈论昨天的见闻。  

出于保密,李云龙没有把所有武器都露出来,但为了增加根据地老百姓对独立团的信心,还是故意摆出了两门山炮以及几挺重机枪。  

“秀芹啊,这独立团就是不一样,不愧为主力团,团里大炮多,炮弹也多,那一箱箱的,都堆成山了,战士也多,就连机枪都比别人的粗不少。”  

村口,一个裹着毛巾的妇女同志手里拉着鞋底,嘴里则是嘀咕着昨天的见闻。  

赵家裕的老百姓也是见过其他八路军的,比如秀芹他哥所在的部队,但一般的团都是一千多人左右,那里见过像独立团这种现在都有三千那人的大团?  

还有大炮。  

众人还是第一次见到身管炮,以前见到的都是小口径迫击炮,一个人就能提着走的那种,哪里见到这种好几个人才能推动的大炮。  

还有机枪。  

他们见过鬼子的歪把子,部队的捷克式,也见过缴获的九二式重机枪,但一看就知道,绝对比不上昨天独立团摆出来的那两挺机枪。  

枪管都不如人家粗。  

有了这些武器,小鬼子还敢来扫荡?  

“也不知道他们哪里弄来这么多粮食!”  

另一外妇女同志两眼放光的说着:  

“独立团说了,凡是家里有人参加八路军的,都能分到一袋,我二儿子前年跟着部队打鬼子,今天早上就给我送来了一袋白面。”  

“那可是上好的细白面啊,一点麦麸渣都没有。”  

“上好的细白面?”  

有人震惊了。  

在这个穷苦的年头,在老百姓心里,没有什么比粮食更重要的了,一家人没日没夜,辛辛苦苦在地里刨食,也只能混个半饱,遇到荒年,更是要饿肚子去山上找吃的。  

“对,五十斤上好的细白面,有了这批粮食,今年算是过去了。”  

说话的妇女明显松了一口气。  

今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