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新战术?(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恋上你看书网,从亮剑开始崛起“团长?”  

新二团团部会议室内,众人疑惑的看向孔捷。  

经过两个月左右的磨合,外加一个老部下营长,此时孔捷已经在新二团树立起了威信,对于孔捷的命令,即便不理解,也愿意执行。  

团里有大分歧也能调和好。  

“哼!”  

孔捷冷笑一声:“李云龙说他发明了一种新战术,能以极低的伤亡攻下鬼子炮楼,而且速度极快,只要不是钢筋水泥炮楼,一个小时就能打下一座炮楼。”  

“这小子要我把咱们地盘上的炮楼留给他来打。”  

“免费打。”  

“说是来教教我们。”  

‘而且,缴获的战利品他只要三分之一。’  

李大团长当然不可能说自己有九二式步兵炮,还炮弹充足,于是给孔捷卖了个关子,顺便来个装逼。为了避免孔捷不同意,他甚至都只要三分之一的缴获物资。甚至还让孔捷先挑选。  

“李云龙?”  

“李云龙!”  

团部内,顿时一阵惊讶。  

李大团长之名,冠绝整个晋察冀,甚至其他根据地,也是堪称如雷贯耳。  

从新一团开始,此人就是各种动员大会时点名学习的对象,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典范,自己解决武器弹药和给养,不要上级的一枪一弹,硬生生将一个最弱基干团打造成了主力团,每一次动员大会,都要拎出来讲一遍。  

而且,新二团这群人能集合起来,也是因为此人弄来了一大批物资和武器弹药,据说今年发放的新棉衣全是此人的功劳,众人自然熟的不能再熟。  

“打炮楼的新战术?”  

“教给咱们?”  

有的人迅速抓住了重点。  

鬼子炮楼!  

这东西是让团里最头疼的东西,没有之一。  

因为鬼子炮楼,新二团团部都搬家好几次了。  

憋屈的要死。  

但是没办法,由于没有攻坚武器,拔掉一个炮楼需要大量时间,还会有不小的伤亡,而且还不一定能成功,于是,面对顺着公路延伸的鬼子炮楼,新一团只能退避。  

即便如今下定决定拔掉几个,也是准备好了付出一定的伤亡为代价。  

这居然有新战术,一个小时一个鬼子炮楼,而且伤亡低,让众人极其好奇。  

“团长,要不咱们看看?”  

顿时有人提议道。  

如果是其他人说这话,一个小时一个鬼子炮楼,不怕鬼子支援,伤亡低,绝对没一个人信。  

这不扯淡么?  

炮楼让根据地头疼的好几年至今无可奈何的东西,上至总部,下至每一个游击队,都在苦思冥想如何解决鬼子炮楼,如今这么简单就被解决,怎么都让人难以相信。  

但李云龙···  

这个奇迹一般的家伙说的,众人心里不由在自主的相信了。  

毕竟,这可是干掉了坂田,击溃了坂田联队,全歼了一个鬼子关东军中队的男人。能做到也是有可能的。  

“好,我就看看这小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孔捷继续冷笑一声。  

李云龙信里面的话,他是一句话也不信,他感肯定,李云龙肯定隐瞒了不少消息,不过,以李云龙的性格,不可能在打鬼子炮楼这种事情上吹牛皮,所以,孔捷也有些好奇。  

“一营长。”  

“通知下去,让部队撤回来,监视人员继续监视鬼子动向。”  

孔捷命令道。  

“是。”  

身材矮矮胖胖的一营长敬了个军礼。  

邢家村,新一团。  

丁伟也收到了李云龙的同样内容的信。  

不过,丁大团长同样对李云龙知根知底,而且更加不好糊弄。  

“成和。”  

他叫来以一营长,命令道:“进攻鬼子炮楼的计划停下,等李云龙的援军,劳资倒是要看看这小子想干嘛!难不成帮劳资大炮楼,这小子还有的赚么?”  

“是。”  

先回应了一句,随后成和眨了眨眼睛,很是好奇:  

“团长,李团长说啥了?”  

什么东西,能让团长放弃准备许久的进攻计划。  

“你觉得,我们这次拔下鬼子炮楼,要付出大多代价。”  

丁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一个问题。  

沉吟片刻,成和回答道:  

“咱们这次的目标是三个鬼子炮楼,其中一个是老炮楼,两个是新炮楼,每一个都有大炮楼,有半个小队鬼子驻守,还有十来个伪军,全部拔掉,再加上后期清剿那些小炮楼,咱们团怕是会减员三百人以上。”  

是减员,而不是伤亡。  

新一团虽然继承了李大团长的遗产,部队装备冠绝除开独立团的全师,但没有攻坚武器,攻击鬼子炮楼,依旧只能用老方法,部队包围,剪断通讯,然后炸药包爆破的方法。  

这战术,人员损失很大,而且损失的都是老兵,新战士根本没办法带着炸药包上,完全是杀敌五百,自损一千五的战术,但没有其他办法。  

“是啊,咱们团拔掉鬼子炮楼都需要至少半个营的损失,就跟别提其他的团了。”  

丁伟感慨一声,随后嘴角勾起冷笑:  

“李云龙在信里里面说,他发明了一种战术,只要不是鬼子的钢筋水泥炮楼,他一小时就能打下来,而且伤亡极低。”  

“这狗东西让劳资把我地盘上的鬼子炮楼留着,让他来打,而且拿下炮楼的战功归我,缴获物资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