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伤亡与局势(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本上每个战士都参与过两次实战,累计击毙鬼子应该在一百三十人左右。”  

张大彪在汇总最近的情况。  

秉承李大团长的性格,独立团只计算能明确的战果,而且只提干掉多少鬼子。至于打伤打残,李大团长认为,只有死掉的鬼子才是好鬼子。  

当然,这是没有计算第一次炮击干掉的鬼子。  

“不过,我们自己损失也不小。”  

“合计牺牲二百八十七个战士,还有十七个重伤员在总部医院,轻伤员大部分都已经归队。”  

突袭战的残酷而血腥,鬼子以逸待劳,以炮楼和周边的阵地固守,独立团在地势上处于劣势,而且重伤员,或者是腿部受创的人,很难从战场上回来,尤其是鬼子占据优势的时候。  

“嗯!”  

李云龙声线没有丝毫起伏的点头。  

损失二百八十七人,这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远远低于预期。  

损失的人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上次扩招的新兵。  

李云龙的预计,是损失至少在四百人以上的。  

人和人是不同的,这一批新不新老不老的战士们,有的已经老练精悍,在战场上如鱼得水,有的依然还是连跑位都不利索,隐蔽避弹动作都比别人慢一拍,笨手笨脚·····  

实战就像一把大筛子,残酷的刷掉不合格者。  

更何况还是残酷的突袭战。  

好在肉罐头以及不错的伙食让独立团战士们体力不错,能承受更严苛的训练,能保持更好的身体状态,拼命的时候爆发体力能更持久,事后恢复体力也更快。  

张大彪继续说道:  

“弹药消耗也并没有超出预期,子弹累计十万发,手榴弹消耗一千七百枚,迫击炮炮弹两千发,后期我特意控制了炮弹的消耗,自造的黑火药也消耗了一半多。”  

说到弹药消耗,张大彪的语气有些心疼。  

即便对如今的独立团而言,这笔弹药也着实不少。  

这可是实打实的消耗,没有人报销的。  

考虑到对新战士的实战磨砺,参加袭击的战士都发放了子弹,而且允许自由向鬼子射击,所以才会有十万发的子弹消耗。  

当然,对比独立团两千多人的人数,其实也不多,人均也才四十多发,而且机枪射击占了大多数,这样一算,战士们人均射击的子弹就更少了,估计也就三十来发。  

但靶场三十多发和低烈度实战三十多发,效果不可同日而语。  

“你这点出息。”  

李大团长看到了张大彪的心疼,他瞪了一眼张大彪,骂道。  

子弹放在仓库有有个屁用,只有打在鬼子身上的子弹才是好子弹。再说了,下次生意赚回来就行了,而且也不多嘛,也就库存的四分之一多一点。  

区区十万发子弹,两千发炮弹,一千七百枚手榴弹·····  

他娘的!  

十万发子弹啊!还有两千发炮弹,还有···  

居然用了这么多!  

劳资心疼。  

李大团长突然也难过了起来了。  

不过李大团长从来不是把难过憋在心里的家伙,瞅了一眼张大彪,他没有照以前一样找个人骂一骂,而是铺开地图,开始完善自己的作战计划。  

是谁让他浪费了这么多家当?  

鬼子!  

是谁让老李心疼的?  

鬼子!  

那就打鬼子,打死的那种,全部打死——全歼他一个大队。  

张大彪也凑了上来,这两个天不怕地不怕只怕没鬼子打的家伙凑在地图前,嘴角狞笑,语气阴森的商量着作战计划。  

寿县。  

小泉多泽看着最近的情报汇总,皱着眉头的同时,心里舒缓了一口气。  

十七个炮楼已经建设完毕,对周边封锁已经彻底完成,接下来无论八路军怎么蹦跶,都无济于事,只能被慢慢困死饿死,或者是拼死一搏,像个武士一样决一死战,最后死于帝国皇军的刀下。  

没有其他结局,哪怕是所谓的八路军最强精锐——李云龙独立团。  

不过,这个李云龙团确实厉害···  

松口气之余,小泽多泉忍不住心里由衷的惊骇。  

盛名之下无虚言。  

能干掉坂田大佐,能派部队五百里袭击帝国兵站,击毙帝国中佐,能全歼帝国一个关东军精锐中队的部队,确实非同寻常。  

短短的一个多月,对方发起了数十次袭击,虽然没能影响整体局势,但也对皇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后期,甚至还出现过好几次炮楼被炸塌的情况。  

算上第一次对方发动的大规模炮击,一个月的时间,合计有三百五十多名皇军阵亡,一百三十人受伤,损失可谓惨重。  

寿县原本的六百五十个皇军,外加从阳泉过来的一千两百个皇军,合计一千八百五十人,一个月过去,最终只剩下一千四百五十人。  

减员四百人。  

而且还消耗了足足一个大队一次战役份的弹药基数。  

“真是个可怕的部队。”  

看着手里的数据情报,以及对方攻击中展现出来的可怕士气,小泽多泉心有余悸。  

这个李云龙的独立团,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比其他的民国部队好的多,士气也远强于其他的部队,到现在为止,他没有抓到一个活的俘虏,哪怕是伤员,最后也是冲锋着拉动手榴弹·····  

如果对方武器弹药充裕一点,如果对方兵力再多一点····  

如果不是对方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