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断后(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战鹰在空中翱翔,下方是裹着头巾的阿拉伯帝国大军,在大戈壁之中,与汉军展开一场角逐。  

萧绰驱使的野狼始终跟踪阿拉伯帝国大军,铁鹰斥候的战鹰也在监视阿拉伯帝国大军的行踪。  

“骆驼,大量的骆驼!”  

一个铁鹰斥候千户跪在楚天面前,楚天将神驹飒露紫交给他,令其在后方负责探查来敌的虚实。  

飒露紫是唐太宗之马,即使是在戈壁,同样如履平地。  

铁鹰斥候的千户利用飒露紫的速度,获得了战鹰无法获知的情报,他目睹了无边无际的骆驼骑兵。  

沙漠之舟!  

楚天得知在沙漠之中有大量骆驼骑兵出现,大概知道是哪一个帝国的领主在追杀自己。  

阿拉伯帝国,与大唐帝国屹立东西,被大唐称为大食国。  

阿拉伯大征服,对中亚、西亚、北非的影响极大,甚至比蒙古的影响还大,因为阿拉伯文化改变了众多文明。  

同时,阿拉伯帝国还是最擅长沙漠作战的帝国。  

在这种地形,被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盯上,楚天背后一凉。  

如果楚天处于对方的位置,也会进行追杀,斩获战功。  

“我们的粮草,最多可以支撑十日,现在已经是第三日。”  

夏天凉提醒楚天。  

楚天的神色变化不定。  

汉军的状态不是很好,在与波斯帝国的大流士一世的大战结束以后,汉军仅仅稍作休憩,体力没有恢复。  

目前唯一保持体力的是一万铁骑军。  

两万铁骑军被楚天视为主力,楚天击退大流士一世时,仅仅交给耿弇一万铁骑军,还有一万铁骑军作为预备队。  

红夷大炮在撤退时,也成为了负担。  

沉重的红夷大炮与排成长龙的粮车,行动缓慢。  

“如此下去,必定会被阿拉伯帝国的骆驼骑兵追上。为今之计,我亲自断后,与阿拉伯帝国的骑兵周旋。粮车与红夷大炮、步卒南下,吴起担任主帅,攻下一座城池作为据点。两支兵马,用战鹰联络。”  

楚天不得不考虑分兵,亲自牵制追击的阿拉伯帝国大军。  

阿拉伯帝国大军轻装来追,想必粮草也坚持不了多久。  

只要让阿拉伯人意识到继续追击自己的成本大于他们的收益,阿拉伯人就会撤退。  

即使楚天的十万军团的状态位于巅峰,楚天也不怎么愿意与阿拉伯帝国的骆驼骑兵在沙漠之中交战。  

阿拉伯帝国在沙漠中作战,睥睨其他所有文明。  

夏天凉想要留下来:“我与你一同断后。”  

“你的体质太差,与吴起、耿弇等人一同行动。攻打城池说不定要动用红夷大炮吓唬守军。”  

楚天只留下白袍军、白马义从、铁鹰斥候三支轻骑兵,以及玄甲军一支护卫队,合计大约2万人,其余兵马,交给夏天凉、梁红玉、吴起、耿弇、贾诩。  

而楚天自己,与萧绰、花木兰、贞德、杨大眼、薛仁贵五人,断后阻挡追击而来的十万阿拉伯帝国大军。  

“哈立德,说不定会是阿拉伯帝国的圣级统帅,毕竟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名将。”  

在第四次国战时,哈立德已经活跃,一度给铁木真、拖雷造成了困扰。  

所以楚天不怎么愿意与阿拉伯帝国爆发大战。  

哈立德无论攻坚、野战,还是撤退,没有明显的短板。  

楚天扫视留下来的两万骑兵,没有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畏惧。  

因为可以复活,所以楚天也敢放开手脚,以两万骑兵阻击阿拉伯帝国军团。  

即使全军覆没,也不过损失两万骑兵,在国战结束后,他们还可以安全回到主世界。  

如果夏天凉、吴起统帅的60000兵力,可以在楚天的掩护下攻陷一座城池,招募兵力,进行休整,那么楚天的势力还不会被淘汰。  

生死关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不管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有哈立德还是其他名将,想要与我为敌,那么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代价可能是死亡。”  

楚天自认为不够心胸宽广,也没有必要心胸宽广。  

罗马人都有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十万阿拉伯帝国大军距离汉军已经十分接近。  

负责侦查的艾布虔诚地跪在倭马亚面前:“哈里发大人,汉军在前方十五里停止行军,排兵列阵,似乎不想继续逃窜。”  

“汉帝国的第一领主,应该已经意识到了,他不可能在沙漠之中逃过我们的追杀。”倭马亚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不好,他们想要丢车保帅!”  

艾布说道:“快速击破这一支骑兵,便可以追上。”  

哈立德环顾四周,观察天时:“或许,大风将起。”  

南边十五里处,楚天骑在绝影上,暂时闭目养神。  

击败大流士一世,大战持续了大半日,然后汉军开始南撤,一直没有休整,不仅仅是体力,精神也相当疲惫。  

如果不是可以复活,楚天简直是在拿命来应付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两个强敌。  

而且,击败阿拉伯帝国的难度,比击败大流士一世还要困难。  

原因也很简单,这里是沙漠、戈壁地形。  

没有多少个领主愿意与阿拉伯帝国在沙漠决战。  

如果在草原,阿拉伯帝国的领主也不敢与东方的领主交战。  

“似乎起大风了…”  

萧绰因为可以驱使狼群,所以被楚天留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