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擒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豫州战场,敌军左营已经被夏天凉指挥的部队攻陷,狼狈逃亡的豫州军向中坚的荆州军靠拢,荆州军万弩齐发,逼退仆从军团,这才守住中坚。  

不过形势对于豫州军、荆州军、关中军不利,因为他们丢失左营,只剩下两座营地。  

中坚遭到两支兵马夹击,岌岌可危!  

城内守军不敢出城支援,否则会被虎视眈眈的骑兵击溃。  

夜幕降临,厮杀仍然在继续!  

六十万正规大军的鏖战,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一批武将上去强攻,另外一批武将休整,楚天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昼夜不停攻打对方的营垒!  

既然双方已经交恶,那么就一定要拿下对方!  

歼灭豫州军、荆州军和关中军,豫州、荆州、关中诸侯都会承受一定的损失。  

不断遭到攻打的杨十郎心态已经崩溃,在豫州军被攻破、陷阵营全军覆没以后,只有他的十五万荆州军可以扛住来自两个方向的进攻。  

弓弩可以用于陆战,也可以用于水战,缺乏大量骑兵的荆州军重视弓弩,所以在坚守时有利,即使梁红玉的射声营和建炎弩手也无法压制几乎每个士卒都配备弓弩的荆州军。  

荆州军死守,但杨十郎已经预见了即将败亡的现实。  

楚天很明显,打算不计代价,获得中原大战的胜利。  

这是几大诸侯首次合战,只有杀尽他们的威风,下次这些诸侯才会恐惧!  

“如果将十五万荆州军全部拼光,或许楚子谋也会损失惨重,但我们将会缺少兵力防守南阳,甚至无法防守襄阳。为保存实力,我们只能向宛城撤退。”  

杨十郎率先向说唐、周勃提出撤退。  

说唐被夏天凉一介女流击败,眼神黯淡。如果在开战之前,杨十郎这么说,他会认为杨十郎无意支援他。  

但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杨十郎已经尽力了。  

荆州军在一天的攻势下,损失数万人,杨十郎心底滴血。  

杨十郎向说唐提议:“汝南郡不可守。你可与我退守南阳郡的宛城,背靠整个荆州,方可挡住楚子谋。我令你驻守宛城,防备楚子谋,如刘表刘备之故事。你可召集汝南各郡人才,前来宛城汇合,同时尽迁汝南人口入荆州。”  

“天下大势未定,楚子谋未必就可以称霸中原。不如说,当他北渡黄河之际,就是你收复豫州之时。到时你一呼百应,豫州还会是你的豫州。”  

杨十郎的一番话,让说唐颇为动心。  

“今夜突围!”  

杨十郎不给说唐任何考虑的时间,率领大军,开始突围。  

豫州、荆州、关中联军还有二十万出头,仍然可以一战!  

夜间,杨十郎以秦琼、程咬金、许褚、黄忠为先锋,向宛城所在的方向突围,大军撕开兖州、徐州联军的防线!  

楚天也想不到杨十郎如此果断,还有二十万兵力的前提下,竟然焚毁营地,自率大军突围。  

他听到响彻在战场上的喊杀声,便知道敌军集中所有的兵力突围,立即调动所有下来休整的兵马,与正在攻打敌营的兵马,全力追杀敌军!  

好不容易休整的北军四虎提着兵器上马,率领北军五校追击!  

敌人的营地被焚毁,滔天大火翻腾,干扰兖州、徐州联军的视线。很明显,杨十郎撤退的决心坚决,直接烧了自己的营地,导致不少攻打营地的徐州士卒被火海吞噬。  

战场一片混乱,双方开始一场浩大的追击!  

二十万人追击二十万人!  

现在双方甚至分不清楚彼此的身份。  

杨延昭持枪殿后,拦截敌军,以一杆长枪击杀数十追杀过来的敌人。  

在火光之中,有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竟然是当日与之交手的猛将杨业。  

“小兔崽子,休走!”  

上次杨业被杨延昭追杀,这次双方处境倒转,轮到杨业追杀杨延昭。  

“老匹夫,今日我可不想与你交手!”  

杨延昭纵马而走,他知道自己不是杨业的对手。  

杨业的武力明显比他更高,如果他被杨业拦下,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被俘虏!  

“休走!”  

杨业的战马更快,追上杨延昭,刺出一枪,直取要害,毫不留情!  

杨延昭不得不回枪抵挡,两把长枪以快打快,在黑暗中仅仅凭借火光和声音交手!  

这是两个人第二次在黑暗中交战,双方同样使用杨家枪法!  

周围都是喊杀声,杨延昭不愿过多与杨业纠缠,且战且退。  

杨业的武力虽然高于杨延昭一筹,想要真正拿下熟悉他的枪法的杨延昭,还不容易。  

突然,从黑暗中冲出一骑,战马的马背上有一道魁梧的身影!  

杨延昭的长枪被杨业所拖延,无法回枪,只见那个魁梧的大汉伸出粗壮的胳膊,与杨延昭两马相交时,竟然将杨延昭夹住,活擒!  

长枪落地,杨延昭被壮汉夹住,竟然无力挣脱!  

“你已经是我的俘虏,两千白银,我典韦要定了!”  

典韦突袭之下,一举活捉杨延昭,知道立下功劳,不由大喜。  

杨业见杨延昭被猛汉典韦擒拿,知道杨延昭已经在劫难逃,于是纵马去追杀其他敌将。  

兖州、徐州联军在战场的各个方向进攻,尽可能活捉更多的俘虏。  

糜芳追上对方一个武将,挺枪向前刺去,前方的将领回枪,与糜芳厮杀!  

双方大战三十个回合,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