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5【疯狂扩张】(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城?”  

汉萨使者瞬间哑口无言,他总不能说:吕贝克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丹麦对吕贝克的宣称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王骥说道:“和谈可以。汉堡和不莱梅,宣誓效忠于我,接受我派遣的官员进行管理。”  

“这是不可能的,”汉萨使者说,“汉堡和不莱梅,都在神圣罗马帝国治下。您这样肆意吞并,难道是想跟神罗皇帝查理五世开战吗?”  

王骥反问:“你们还知道查理五世?对他而言,你们都是叛逆!如果查理五世干涉,那我就跟他联合出兵,我要汉堡,他要不莱梅,我想他很乐意得到一个商业城市。到那个时候,我不会逼你们信天主教,他可能会逼迫你们放弃新教!”  

汉萨使者再次无话可说,并非他不善言辞,而是他手里没有好牌可打。  

王骥笑道:“你回去复命吧。顺便说一句,汉堡的外港,就快被我封锁了。”  

汉堡是一座河边城市,但有一条易北河直通大海,在河口处还有一个繁荣的外港。王骥只要派海军封死外港,就能彻底堵死汉堡的水上商道。  

数日之后,汉堡外港被封锁,王骥随即出兵包围此城。  

不需要太多士兵,1500火枪手,外加十几个骑兵,就足够围城了。反正此城外港已被封锁,骑兵散出去侦查情况,谁敢进出城就立即攻击。  

紧接着,王骥又派船封锁威悉河入海口,将不莱梅的外港也堵死,再派1500火枪兵包围不莱梅。  

而王骥自己,则带兵来到奥尔登堡。  

奥尔登堡的领主爵位是伯爵,而且经过分封之后,一共有三个奥尔登堡伯爵,其中一个正是王骥自己。  

王骥出兵此地理由十足,他是奥尔登堡伯爵,拿回奥尔登堡不是理所当然吗?  

另一位奥尔登堡伯爵安东一世,作为此城的实控贵族,那感受就跟日了狗一样。老子也没掺和闲事儿啊,你跟汉萨同盟打仗,莫名其妙跑来打我干嘛?  

很简单,顺路而已。  

安东一世并不富裕,只养了几十个私兵。王骥出兵实在太快,他都来不及征召骑士,城堡就被团团包围了。  

“立即投降,否则我攻进去之后,必定把你全家送上绞架!”王骥派人喊话。  

安东一世看看身边的几十个私兵,再看看城外王骥的部队,回应道:“我愿意投降,但我要带走自己所有财产。”  

王骥回复说:“金银可以带走,粮食留下,军队留下,土地留下,城堡留下!而且,你们全家,必须迁往哥本哈根,我会在郊外给你分配一块土地!”  

“我还要保留伯爵爵位。”安东一世强调。  

王骥笑道:“可以。”  

就此,王骥拿下奥尔登堡地区,又在此征召2000农民,回军到不莱梅城外砍树打造攻城器械。  

攻城器械造好之后,王骥没有立即攻城,而是往城内射出书信。  

王骥承诺,谁愿意夺门投降,将保留其财产和安全,其余商人全部处死、财产没收。  

城内商贾紧急开会,约好了谁都不得投敌,一定要坚守城池,时间久了敌人自然撤兵。他们还吸取吕贝克的教训,并未趁机哄抬物价,反而开始救济贫困市民。  

上午开完会,各自抱着《圣经》发誓,当晚就有三个家族夺门献城。  

王骥封锁了外港,包围的城市,他们的生意没法做,多拖一天都是巨大损失。而夺门献城之后,其他商人被杀死,只留自己还活着,可以趁机抢夺死者的生意,说不定比以前还赚得更多!  

王骥顺利入城之后,遵守自己的承诺,留这三个家族没动,把其他商人全部处死,抄家赚得盆满钵满。  

接着,王骥又带着三族的商人领袖,回军前往汉堡那边。他让三个商人喊话,诉说不莱梅的情况,再次许下同样的诺言。只不过,免死者最多三个家族,动手慢的一样要被处死。  

都没等到晚上,商人们在下午就动手了,而且有七个家族想要投降。  

七个家族在献城的时候,竟然开始互相厮杀,只为取得三个免死名额之一。  

这些汉萨同盟的商人,别说城与城之间不齐心,就连同城之内都勾心斗角。平时或许还不凸显矛盾,遇到大军围城又无外援时,什么丑陋面目都暴露出来了。  

紧接着,王骥又来到汉诺威,故技重施许下同样诺言。  

但这个城市不一样,虽然属于汉萨同盟加盟商,但还有一位大主教坐镇。  

大主教说服商贾们不要乱来,他亲自出城跟王骥和谈。  

“尊敬的陛下,我们愿意献城,同意你派遣官员治理城市,”大主教微笑道,“但是,请你不要滥杀无辜,并保证不抢劫商人的财产。”  

王骥说道:“我可以不杀人,但前提是你们支付足够赎金!”  

大主教问道:“怎样才足够?”  

王骥说道:“这要看汉诺威的商人们有多富裕。”  

大主教皱眉道:“陛下这样做,未免太过于贪婪了。”  

王骥笑道:“跟商人比起来,我的贪婪不算什么。”  

大主教叹息说:“请开价吧,否则无法和谈。”  

王骥想了想,说道:“价值相当于10万代斯顿的金币。”  

“代斯顿”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金币,德意志这边的货币太混乱,只能用法国金币来换算。  

十万代斯顿金币,约等于大明的八千两黄金。  

大主教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