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苏丹终结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军婚,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  

卡马尔罕的心再大,也不敢现在就攻城,他左右两边都是异族军队,攻城到一半被人捅菊花咋办?  

但选择立即撤走,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主意。  

一个地方总督造反,打到京城又突然回家,等待他的结局无非两种:一是苏丹回军获胜,然后去征讨他这个叛徒;二是天竺吞并比贾普尔,然后去征讨他这个总督。  

打不得,走不得,卡马尔罕居然退后数里静坐看戏。  

“那边又是哪国军队?”宁搏涛同样被搞得一头雾水。  

卢升已经撤退挺远的,正在用千里镜观察战局。他发现卡马尔罕撤退,迷糊道:“他怎么不打了?”  

尹秉衡说:“可能是怕我们突然杀回去。”  

宁搏涛和卢升同时派出哨骑,跑去卡马尔罕那边查看情况,然后这两个哨骑很快发现对方。  

“兄弟是汉人?”  

“我是天竺国兵部卢尚书麾下,你又是哪路的?”  

“我是天竺国水师。”  

“那不赶巧了吗?你们都从海上打到这里了?”  

“半路绕一个大圈子,不然早到了。”  

两位哨骑居然开始唠嗑,完全不把这儿当做战场,实在是他们遇到的绿教士兵太废物。  

却说历史上,号称印度最强土邦孟加拉,跟英国殖民者打了一场会战。  

双方战损如下——  

英国:英军900人,印度仆从军2000人。此战阵亡22人、受伤53,伤亡共计75人。  

孟加拉:本国土兵7万人,法国炮手40人。此战伤亡500余人,全军崩溃。  

你能相信,900英军带着2000仆从军,就敢对阵孟加拉7万大军。一阵火炮齐射,孟加拉士兵损失“惨重”,骑兵将领直接投敌,大量地方士兵看戏,付出500多人伤亡就全线溃逃。  

只能说,印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当然我大清也不遑多让。  

听闻宁搏涛亲自来了,卢升这个兵部尚书不敢怠慢,亲自骑马绕城去北方见面。  

卢升抱拳道:“宁阁老。”  

宁搏涛笑道:“我一个带兵打仗的,什么时候成阁老了?”  

卢升解释说:“陛下已经任命您为次辅。”  

宁搏涛愣了愣,不免有些心喜,问道:“谁是首辅?”  

卢升回答道:“仲德先生。”  

宁搏涛点头说:“没想到王仲德居然也弃官来天竺,他做首辅是应该的。”  

卢升说道:“陛下已然大胜,此国还有些残兵未归,若要攻城须得从速。”  

宁搏涛说道:“我手下就一群乌合之众,若是出现大量伤亡,多半就直接士气崩溃了。在外面打还可以,攻城是肯定不好打的。”  

卢升说道:“我的骑兵也没法攻城。”  

宁搏涛指着东北方向:“那边又是谁?”  

卢升解释:“此国总督,正好造反了。”  

宁搏涛笑道:“那让他来主攻啊,无非封官许愿而已。”  

卢升回到自己的部队,派人说服卡马尔罕攻城,并且保证汉军不会中途出手。  

卡马尔罕又不是傻子,他才不干这种事情,继续蹲在那里等待时机。  

于是乎,诡异的场面出现了,三方大军包围王城,却谁都不愿主动进攻。  

宁搏涛不愿白来一趟,让人把火炮拉上去:“放几炮听听响。”  

“轰轰轰!”  

一阵炮击,声势挺大,可惜火炮口径太小,根本无法对城墙造成威胁。  

阿利王子吓得离开城墙,还把妻子叫下来,问道:“怎么办?敌人太多了!”  

昌德比比说:“城墙坚固,只能守着等苏丹带兵回来。”  

阿利王子指着东南方:“那边来了数千骑兵,却不见苏丹的大军,苏丹肯定已经战败了!”  

昌德比比默然。  

阿利王子说:“不如投降吧。”  

昌德比比怒道:“如果苏丹战败阵亡,那现在你就是苏丹,哪有苏丹带头投降的?”  

阿利王子无言以对。  

炮击一阵,宁搏涛派本地人到城外喊话:“你们的苏丹已经阵亡,数万大军全军覆没。现在开城投降,保证不杀一人,若是胆敢反抗,必定把全城屠杀得一个不剩!”  

连续喊话好几遍,阿利王子终于听清楚了,顿时吓得双腿发软。  

大臣、将领、守军、平民,听到这话之后,也全都恐惧惊慌,许多人甚至开始琢磨退路。  

昌德比比重登城墙,下令道:“这是敌人的谣言,快射死他!”  

一阵弓箭乱射,喊话之人靠得太近,被当场射成了刺猬。  

城东南。  

尹秉衡说道:“卢尚书,我们在此苦等,平白浪费时间。不如南下,埋伏苏丹的残兵败将。”  

卢升眼睛一亮:“好计策!”  

苏丹的残兵沿河而回,向南绕弯路之后,还要再走百余里陆路,才能北上来到此地。  

拉玛作为向导,带着汉骑杀回,埋伏在一处小山岗的树林里,并往前派出百余名哨骑观察情况。  

又过两日,最前方的哨骑,已经发现敌人踪影。  

这些家伙沿着大路而走,直往卢升的埋伏圈里钻,就如一群自投罗网的傻狍子。  

当然,他们也有探路的骑兵,但这些骑兵非常懈怠,估计是回到自己国内的原因,根本就没想过前面还会有埋伏。  

派出的哨骑陆续奔回,对方行军实在太慢,让卢升在树林里又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