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8【盛世图卷】(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相比另一个时空,殿试题目变了,这届进士的排名也变了。  

朱载堻出的题目,是让诸生讨论变法改革,且重点论述田赋和军队改革。  

殿试阅卷官们,捧着改好的试卷,拿去奉天殿让小皇帝过目。  

朱载堻恪守传统规则,让王渊诵读前三名,便提笔钦点了一甲进士,并未像朱厚照那般闹幺蛾子。  

这三篇文章,都朴实无华,论述严丝合缝。  

没办法,王渊是首辅嘛,当然要按他的喜好打分,天下士子也得按他的喜好写文章。  

当着皇帝的面,拆开一甲答卷,山西人王琼连声咳嗽。  

状元,孔天,山西人。  

榜眼,林春,南直隶人,王阳明、王渊共同的再传弟子。  

探花,林大钦,广东人,王阳明再传弟子,受好友翁万达影响兼修物理。  

见王琼有些失态,朱载堻忍不住问:“一甲有问题?”  

王琼拱手回答:“回禀陛下,今科状元之父,是前代晋王的女婿,状元乃前代晋王的外孙。”  

众臣面面相觑,都觉得此事很神奇。  

前代晋王的外孙,按制可以参加科举,但身为宗室不能做京官。历史上,孔天考中榜眼,直接被扔去地方打转,升至左布政使便仕途到顶,最后干脆选择主动辞职归乡。  

或许是亲历了山西清田,亲历了山西改革军制,甚至亲历了晋王舅舅被削藩,孔天的殿试文章写得很有水平,这个时空被王渊排在第一名,又被小皇帝给点为状元。  

这是大明开国以来,山西出的第一个状元。  

偏偏其出身不好,竟是前代晋王的外孙,是刚被夺爵的晋王的外甥。  

王渊作揖说道:“陛下,如今直系宗室都能参加科举,前代晋王的外孙又如何呢?更何况,当代晋王已被削藩。臣建议一视同仁,将孔天留任翰林院,不要直接外放地方为官。”  

留任京官只是手段,打破宗室为官限制才是目的。  

朱载堻想了想说:“可以。”  

王渊又说:“臣建议,地方土司子弟,亦可参加会试。只不过,土司子弟外放时,须与家乡隔一个省。”  

这就更没问题,朱载堻点头道:“可以。”  

以前的土司子弟,最高只能考举人,现在终于有资格考进士了。  

天色已晚,殿试阅卷官们,还得回去继续拆卷,并比对姓名和文章,接着再誊抄到金榜之上。  

搞完这些已经大半夜,众臣全都睡在紫禁城的客房里,差官则拿着金榜到贡院门口张贴。  

王渊在做礼部尚书时,就把贡院翻修一新,为了防火而拆除草木料,又增加了砖墙和瓦顶。这些士子可幸福得很,至少不用自己钉油布,防风效果也比原来更好,不怕考到一半被大风吹走答卷。  

第三榜贴出,众人纷纷围过去,很快就有士子手舞足蹈。  

第二榜贴出,被打断胳膊的贵州士子赵维垣,挥舞着刚拆夹板的左臂兴奋大呼。  

第一榜贴出,孔天直接傻了。  

我中状元了?  

我是山西第一个状元?  

破天荒啊!  

随即,孔天摇头苦笑,他外公是前代晋王,他舅舅是被削藩的晋王。就算他考中状元又如何?  

“子仁兄,恭喜!”  

“敬夫兄,同喜!”  

榜眼林春和探花林大钦,彼此抱拳祝贺,他们都是心学弟子,在会试期间就已经熟识了。  

林春有两个老师,一个是王阳明的学生王艮,一个是王渊的学生王相。  

王艮是阳明心学泰州学派的开派祖师,核心思想是“民用即为道”、“圣人与庶民平等”,在不触犯法律道德的前提下,人人自利则可致国家大兴。  

王相是物理学派的庶吉士,被杨廷和可以打压,扔去泰州做官时认识王艮。  

一个民用即为道,一个又是物理学生,王艮和王相互为知己,彼此交流学术心得。于是,全新的泰州学派诞生了,全新的物理学派也诞生了,他们要利用物理知识开万世太平。  

今年的榜眼林春,就是二人共同的弟子,也是王渊和王阳明共同的再传弟子。  

又过两日,孔天簪花游街,这位状元一脸苦涩。  

直至拜完孔子,翰林院的任命下来,孔天才终于心情舒畅,他居然可以留在京城做官!  

孔天独自来到城西大学士第,对着王渊家的大门,默默执弟子礼,长揖之后又悄然离去。  

孔天、林春、林大钦三人,按理该参与编撰《武皇帝实录》,这是对一榜进士的恩荣,白送给他们一份功绩。  

但是,王渊却召他们进文渊阁,跟着一群中书舍人实习,每天旁观如何处理国家大事。他们在文渊阁观政一年,就会被外放地方积累实政经验,升到左布政使便调回中央当六部侍郎。  

这是王渊定下的潜规则,一榜进士必然外放,只要不做糊涂官,就升迁速度飞快。  

让他们在文渊阁观政,是为了认识阁臣,找一个阁臣做靠山,免得外放出去被遗忘,这辈子都回不到中枢。  

当然,也可以申请留在翰林院,但今后的升迁通道比较狭窄,只能走礼部、制敕房和翰林院入阁,别想进吏部、兵部、户部、工部和刑部。  

因为有王渊打招呼,三人被分配到同一个四合院居住,没两天就彼此熟络起来。  

闲暇之余,林春带着孔天、林大钦学物理,因为这两人本来就自修过数学。并且,林春积极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