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两位名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右翼蒙古,共有三万户部。  

王渊带兵攻打的,是鄂尔多斯万户。  

被袁达端掉老窝的,是土默特万户。  

更东边,还有一个永谢布万户,地盘在后世乌兰布察、察哈尔一带。  

前前后后,大概有两千多土默特部骑兵,被杀溃之后不敢回丰州板升城。他们穿过蛮汗山与马头山之间的谷地,前往永谢布部求援,那里的首领是老把都的六叔。  

很不凑巧,永谢布部的主力不在家。他们被揍得不敢南下,于是趁着秋天马壮,跑去找朵颜卫的麻烦。  

可怜朵颜卫,已经被赶出大宁地区,现在又被永谢布部欺负,估计距离被彻底吞并不远了。  

另有数千土默特部骑兵,陆陆续续逃往妥妥城。  

妥妥城,又叫脱脱城,即后世托克托县,那里是唐代的云中城,也曾是大明的东胜左卫城。  

袁达休整三日,召集到两万多汉人。  

这些汉人,多是被蒙古袭边给掠来的,一直都属于没有人权的农奴。  

历史上的数年之后,俺答汗实行轻徭薄赋政策,释放了大量农奴,每亩地只征粟一斗、征草几束,瞬间激发汉民的积极性。消息甚至传到大明边境,无数汉人军户、农户,主动投靠蒙古过好日子。  

只不过嘛,吉囊已经早死,俺答继承鄂尔多斯部,把土默特部扔给弟弟,这里不可能再轻徭薄赋了。  

袁达从两万多汉人农奴当中,挑选一些作为管理者,又揪出几个白莲教首领砍了。他带着麾下骑兵,立即杀向妥妥城,那里是进入河套的咽喉。  

妥妥城的土默特部余孽,已经越过黄河向友军求援,指望着鄂尔多斯部来救他们。  

结果,他们的求救信使没到,鄂尔多斯部的求救信使反而来了。  

蒙古副汗俺答(现在还不叫俺答汗,只是为了方便叙述),右翼蒙古三万户首领,直管鄂尔多斯部的领袖,正在遭受三面进攻。  

西边,是宁夏镇八千正兵、一万多辅兵;  

南边,是延绥镇一万正兵、两万多辅兵;  

东南,是王渊亲率的五万大军,另有六万多辅兵。  

俺答怎么撑得住?  

右翼蒙古三万户,除了永谢布部在游牧之外,鄂尔多斯和土默特都是驻牧。他们不但放牧,还劫掠汉民种地,早就失去了应有的机动性。  

逃跑可以,必须翻越阴山去漠北,那里也是他们新打下的地盘。  

问题是,漠北苦寒啊,很快就要到冬天了,而且拖家带口的也走不快。  

就算他们安全逃往漠北,王渊只需派遣少量部队,把阴山的几处口子给堵上,他们就只能一直留在漠北喝风。  

打,必须打!  

西路军。  

宁夏总兵、咸宁侯仇鸾,副总兵周尚文,从宁夏卫(银川)出发,率八千正兵、一万多辅兵渡过黄河,对外宣称自己有五万大军。  

沿途扫荡了几个毛乌素沙漠周边草场的小部落,仇鸾和周尚文就吵起来。  

副总兵周尚文指着地图说:“仇总兵,我军应当散出哨骑北上,一旦发现兀剌海部主力南下,就立即全军杀他们老巢。堵住那里的阴山山口,不让蒙古人从此地逃去漠北!”  

总兵仇鸾笑道:“何必冒险,我军的任务是扫荡西套,现在已经快达成目标了。只需静待几日,估摸着时间出发,从沙漠北端绕去跟王尚书汇合便可。”  

毛乌素沙漠,此时的面积还不是很大。  

周尚文冷笑,顶撞上司道:“仇总兵,我看你是贪生怕死,等着王尚书打出结果了,再赶去沾一些军功吧?”  

“随你怎么说,”仇鸾知道周尚文的脾气,虽然心中不快,却懒得争执,拍板道,“我是西路军主帅,你应该听我的。若再胡搅蛮缠,视为惑乱军心,一切按军法处置!”  

周尚文非常无奈,只能收敛臭脾气:“仇总兵,你就不想立大功吗?”  

仇鸾道:“打下西套,便是大功。”  

周尚文的驴脾气发作起来,连文官督抚都骂,他心头火起,斥责道:“你就是怕死,不敢出去打仗。王尚书提前出兵,把西套的蒙古骑兵都吸引过去了,咱们一路上遇到的全是老弱妇孺。这也叫打下西套,这也叫立功?今后论功行赏,只能捡别人的残羹剩饭!”  

仇鸾嘿嘿笑道:“能捡一口残羹剩饭吃,我便知足了。”  

周尚文气得想打人。  

仇鸾的爷爷是仇钺,靠镇压刘六刘七起家。之后又投靠江彬,获得朱厚照的信任,还在应州之役蹭军功,得到一个咸宁侯的爵位。  

仇鸾不到二十岁就继承咸宁侯,靠行贿手段一路高升,接着又吞掉周尚文的军功,一跃变成宁夏镇总兵。这货还贪污成性,克扣无数军粮,把宁夏镇搞得乌烟瘴气。  

于公于私,周尚文都把仇鸾恨到骨子里。  

但这是在打仗,仇钺是西路军主帅,周尚文拿他毫无办法。  

历史上,周尚文是嘉靖朝北疆第一名将,他岂甘心窝在西套等着蹭军功?当即便说:“把骑兵给我,再给我三千步卒,我自己去攻打兀剌海部老巢,堵住那里的阴山山口!你是主帅,打下的军功算你的,若兵败身死算我自己的!”  

仇鸾沉默,思量得失。  

若真能干翻兀剌海部的老巢,堵住那里的阴山山口,军功肯定大得没边。就算周尚文兵败身亡,也可以把罪责推到周尚文头上,他顶多治军不严吃挂落而已。  

这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