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黄河决口】(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王若虚到底想做什么?”杨廷和一脸阴鸷。  

梁储叹息道:“介夫还没看出来?王二从头到尾都是陛下的人!”  

杨廷和无比郁闷道:“那他为何求娶黄鸣玉之女?还跟我家用修(杨慎)走得颇近?”  

“为了麻痹吾等而已。”梁储说道。  

“那今日又为何陷害于我?难道是见我受到陛下冷落,他跳出来要跟我撕破脸了?”杨廷和还是想不明白。  

梁储猜测道:“或许是出于陛下授意,借刘东川、王若虚之口敲打你我!”  

杨廷和渐渐冷静下来,点头说:“多半如此…不,定然如此!若无陛下授意,以王二此时的情况,绝不可能说出那种话!”杨廷和一脸落寞,哀叹道,“陛下啊,你我君臣,何至于此!”  

杨廷和对朱厚照是忠诚的,至少此时无比忠诚。他也想做万世流芳的名相,也想辅佐皇帝中兴大明,只不过治政理念跟皇帝南辕北辙,而且碍于各种条件难以推行改革。  

梁储提醒道:“最近半年之内,以稳固朝堂为先,不宜再起任何波折。”  

“理应如…”杨廷和突然闭嘴,因为阁臣费宏进来了。  

明代内阁,并无定额。  

其阁臣数量,一般在五个以上,七个的时候常有,崇祯朝甚至出现九阁臣共存的局面。  

更奇葩的是万历朝,有段时间内阁只剩首辅,时人称之为“独相”。并非首辅想独自揽权,而是万历怠政搞出来的,当时京官缺额达到三分之二,一向紧俏的京城房地产市场都垮了。  

如今的内阁也很萧条,只有杨廷和、梁储、费宏三人而已。  

在内阁还没压倒六部的正德朝,阁臣数量越少,意味着内阁的影响力越小。这种情况让杨廷和很糟心,他数次请求皇帝,希望将内阁补为五人,但朱厚照一直装聋作哑。  

拢共就剩三位阁臣,偏偏费宏还是个修仙的。  

费宏从来不主动表明立场,也从来不反对谁。你说他尸位素餐吧,这家伙又能力极强,遇到棘手事情很快就处理了。  

有时候,杨廷和感觉费宏是自己人,有时候又感觉费宏是帝党。反正捉摸不定,难以准确判断,云里雾里让人看不明白。  

费宏走进来说:“散朝之后,陛下召我策对,言及贵州开科之事,问我贵州举人名额该定多少。”  

杨廷和、梁储面面相觑,三位阁臣,皇帝独召费宏是什么意思?  

“文宪如何回答?”杨廷和问。  

费宏说:“吾言,可定为二十三人。”  

杨廷和对这个数字能够接受,说道:“文宪老成持重!”  

费宏又言:“陛下说,似乎太少了,贵州士子也不容易,让我回来与二位商量。”  

梁储说道:“那就二十五人吧。”  

杨廷和已经被皇帝压得抬不起头,哪还敢再搞事?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便是二十五人,不能再多。”  

以前云贵举人名额总共五十人,其中云南三十一人,贵州十九人。  

刘瑾弄权时瞎搞,把中榜和北榜地区一起提升,云南增加到三十四人,贵州增加到二十一人。  

刘瑾倒台之后,其他省份的名额恢复旧制。唯独云贵乡试名额,在李东阳的主导下不变,算是沿袭了刘瑾的政策,目的是加强对西南边疆的控制。  

现在贵州开科,名额提升到二十五人,等于再次增加四个!  

“云南该定额多少?”费宏又问。  

杨廷和、梁储顿时头疼,云贵科举本为一体,贵州都增加了,云南能不表示一下?  

“云南三十五个吧。”杨廷和只给云南增加一个名额。  

内阁的决定还没被批准,杨一清突然上疏,要求把云南乡试名额增加到四十个!  

杨一清学坏了,趁机跑来分功。  

刘春作为四川人,背弃了四川士子,居然也支持杨一清。  

于是,形成了吏部、礼部联手对付内阁的局面,皇帝拉偏架批准了杨一清的上疏。  

从此,云南乡试名额,由三十四增加到四十;贵州乡试名额,从二十一增加到二十五。  

云南竟是最大赢家!  

云南士子,今后也要念王渊的好,当然他们更喜欢杨一清。  

数日之后,王渊带着魏英,前往豹房觐见皇帝。  

君臣之间一番友好交谈,朱厚照龙颜大悦,给魏英加俸一级,并赐斗牛服以示恩宠。  

同时,又以贵州右宣慰使宋仁病重无子为由,令宋灵儿暂代贵州右宣慰使之职,全权署理水东九长官司军政事务(宋家有三个长官司被改土归流了)。  

“二郎,听说你要大婚了,这是我与皇帝哥哥赠送的新婚贺礼。”庄妃命人搬来一件物事。  

几个太监把礼物抬来,上面还盖着一层红布。  

朱厚照笑道:“揭开看看!”  

王渊把红布揭下,里面赫然是一尊红珊瑚。状若假山,红得滴血,这玩意儿怕是价值千金!  

王渊连忙说:“陛下,娘娘,此物太过贵重。”  

朱厚照说:“海外蛮夷所献,你收下便是。”  

海外蛮夷万里而来,怎么可能进献如此贵重的东西?关税抽成罢了,抽出来的钱粮留在地方,稀罕物品则进献到皇宫。  

王渊心想:陛下啊,你要是真想送礼物,就赶紧把庄妃的肚子搞大吧,都半年时间了还没有任何动静。若是不留下子嗣,让我这个幸臣今后可怎么办!  

朱厚照的思维非常跳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