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6【新一批学生】(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致知堂。  

徽商黄崇德再次前来,还带着儿子和拜师六礼。  

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跪地三叩头,双手奉上茶盏:“先生,请喝茶!”  

王渊端起喝了一口,送给少年一架天平秤,算是对弟子的回礼。  

黄崇德恭敬道:“吾子黄煦,尚未及冠,恳求王学士赐字。”  

王渊略微思索,笑道:“景光。”  

黄崇德非常高兴,对儿子说:“煦儿,还不快感谢先生赐字!”  

“谢先生!”黄煦连忙再次磕头。  

黄崇德问儿子:“煦儿可知,先生赐你‘景光’二字有何奥妙?”  

黄煦冥思苦想一番,摇头道:“孩儿不知。”  

黄崇德感慨道:“愿君崇明德,随时爱景光。先生是将你的字,与为父的名连在一起,有父慈子孝的寄许。同时告诫你,一定要爱惜光阴,今后刻苦读书!景光,乃光阴之意也!”  

王渊挠挠头,哭笑不得:“黄员外,我真没想过那么多。”  

“啊?”黄崇德惊讶道,“那先生是何意?”  

王渊对旁边的黄峨说:“小妹,你来讲吧。”  

黄峨和王渊最近都在研究《墨子》,寻找里面的物理知识。王渊一发问,她立即就明白了,笑道:“墨子云:‘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这是说,光沿着直线传播,揭示小孔成像的道理。先生让你今后好生研习物理!”  

黄崇德瞬间尴尬无比,拍马屁道:“王学士学究天人,一言多意,难以捉摸也。”  

“也罢,你父亲说得也有道理,你今后一定要爱惜光阴,”王渊告诫弟子几句,又问,“听说徽商子弟都信奉陆门心学,你学过陆门心学吗?起来说话。”  

黄煦起身作揖,恭敬回答:“学生略知一二。”  

王渊问道:“为何商贾子弟,要信奉陆门心学?”  

黄煦答道:“陆门心学,习孟子而得,推崇以民为本。民之根本,则为财赋,理财是重中之重!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陆子言:‘商贾若能行公利,言利也当为君子;士人若只求小义,言义也只是小人。’”  

王渊本来对陆九渊的学问没啥研究,但听了这话却能够理解了。  

陆九渊奉行的是孟子那套大义,而且认为区分小人和君子,也不该以其身份而论。整日逐利的商贾,只要有仁义之心,能为天下带来公利,也可称之为君子。  

商贾自然喜欢这套学说!  

“吾已知,今后好生向学,你也可以继续研习陆门心学。”王渊点头道。  

黄煦再次行礼,然后站到一边。  

何光祖和何显宗立即捧茶上前,准备行拜师礼。王渊将他们拦住,端着一杯茶说:“二位不必拜师,今后我等亦师亦友,平辈论交可也!”  

何瑭跑去开州当同知,却把两个儿子扔来,说是要拜在王渊门下求学。  

何光祖比王渊年龄还大,何显宗跟王渊年龄相仿,再加上他们有个学问深厚的老爹,王渊还真没脸收这兄弟俩当学生。  

见王渊死活不肯接受,何光祖说:“既如此,当以兄长之礼相待。若虚兄,今后请不吝赐教!”  

“好说。”王渊笑道。  

宝朝珍过年回来,也带了一个堂弟,名叫宝朝相,今日一并拜在王渊门下。  

另外还有六个孩童,是王渊的家仆、佃户之子女。王渊说了,每年收六个,今天也跟着正式拜师。  

这些家仆、佃户的子女,王渊并不亲自传授知识,都扔给宝朝珍、杜瑾等人代为授课。只有等几年之后,其中出现天资聪慧之辈,王渊才会收来做亲传弟子。  

不过嘛,他们既然学习了基本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就算资质平平,今后也肯定被任命为各种管事。可以管理家宅,也可以管理工厂,甚至可以被派去做海上贸易。  

至此,王渊所收的正式弟子,已经超过二十人。亦师亦友者,同道追随者,加起来超过六十人!  

其中还有一个勋贵子弟,是英国公张懋的嫡孙,没有爵位继承权那种,名叫张成。这小子因为爱读《倩女幽魂》,每期必买《物理学报》,结果对数学和物理产生兴趣。只要获得英国公张懋首肯,张成随时都可以来拜师。  

诸弟子拜师完毕,黄崇德又跟王渊聊了一番生意,说山东很多田地改种棉花,今年山东棉花肯定能够大丰收。  

随后几日,王渊发现黄煦确实聪明。  

这个商贾之子,虽然刚满十四岁,但学过四书五经,也习过传统算学。他的思维非常跳脱,不喜欢埋头苦读,也不爱做师兄宝朝珍布置的作业,成天就围着物理实验小组转悠。即便如此,在新招收的几个弟子当中,黄煦的理论知识也是进步最快的。  

何瑭的两个儿子,就有些一言难尽了。  

难怪在历史上,他们一辈子都考不中举人。纯属那种每天用心学习,表现得比谁都刻苦,考试却总是不及格的差生。  

但胜在忠厚老实,而且品德高尚,以仁义为自己的做人标准。只论品行,堪称君子!  

转眼到了五月。  

中央财政终于有所好转,最直接的表现,便是端午节终于赐宴群臣,不再以节省开支为名免去赐宴。  

吏部尚书杨一清再次辞职,说自己身体不好,身边无人照顾。皇帝不允,还把杨一清的儿子,从南京调来北京做官,让其可以就近照料老父亲。  

紧接着,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